3月17日,央行《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指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自2010年以来首次下降,达到742.66亿元,占应偿信贷余额的0.98%。数字很好看,余额较上年压缩了近50亿元,比例压缩到1%以内,国内信用卡逾期恶化趋势好像得到控制。

但是,这可能是假象。同样是央行报告,2019年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919.16亿元,占应偿信贷余额的1.24%,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一个季度压降177亿,不可能靠清收,只能走核销,笔者估计还原核销因素,目前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比率可能不低于3%,受疫情冲击,这一比率突破5%是大概率。

疫情引发信贷违约中,有比信用卡逾期更危险的雷:激进助贷业务逾期。

在银行公司贷款不良率上升和互联网公司网络贷款整治的双重驱动下,助贷成为近两年增长最快的个人贷款领域。这是一个美妙的故事:网贷公司转型助贷公司不再承担违约风险,以输出风控模型和客户流量获取可观收入;银行也不承担违约风险,客户违约由助贷公司介绍的融资担保公司兜底垫付,信贷资金获取高利息收入;融资担保公司也不承担违约风险,垫付资金最终由助贷公司支付。一顿操作猛如虎,风险不见了。

一些勇敢的银行近两年发现了轻松赚钱的秘密,很快做到了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规模。

当然,这是最激进的助贷模式,更多的银行没有走那么远,增加了增信或风险分担措施。如,以保险公司替代融资担保公司做兜底垫付;与助贷公司控制的小贷公司或消费信贷公司联合放款等等。

其实风险并没有远离。在风险缓释方面,与动辄十亿百亿的助贷规模相比,承担兜底垫付的融资担保公司实力明显不足,即使引入保险公司替代融资担保公司,也经常会由于合同条款争议、保险公司与助贷公司的抽屉协议、监管政策限制等因素导致大额垫付无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