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步入全面复工的节奏。一边是企业恢复生产,一边是政策扶持有力,在疫情暴发月余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主终于感到“缓上一口气”。但疫情冲击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压力仍存。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一方面,为抗击疫情冲击而推出的一系列应急之策,将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重启。

另一方面,疫情已现全球蔓延之势,国际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在近两周剧烈震荡,美联储迎来大幅降息。与疫情回流风险相伴的是,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输入性风险。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目前战略竞争优势和中短期压力并存,多种宏观政策需积极灵活,不断强化中国经济竞争优势。

关注不良贷款

疫情暴发以来,央行已发布一系列货币政策,救中小微企业于危急,其中不乏直接为中小微企业输血的措施,比如设立3000亿元的低利率专项贷款资金,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并对旧有贷款进行展期等等。

专家对记者表示,强劲的流动性可救大量中小微企业于危急,是眼下稳增长、稳就业必要的关键举措。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记者表示,疫情面前,监管层和商业银行提高了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实际上是短期内用不良率一定程度的上升,换取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这是将企业部门的风险,一定程度转移至金融部门,并通过贷款展期等方式,将短期风险匀摊到未来一段时间,为经济恢复争取时间。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目前对申请贷款展期和新增贷款的企业,可充分了解其实际情况,尽量在发放贷款时,遵循商业可持续的原则。

沈明高进一步表示,目前被救助的中小微企业中其中一部分,其困境来自疫情冲击下资金链断裂,如果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它们度过非常时期,就能很快复活。比如受疫情冲击最为直接的餐饮、酒店等服务业。这类行业企业将来也许能偿还全部贷款,也许能偿还部分贷款,对银行来说,都是减少损失的一件好事。

也有一些企业,或是自身经营存在长期问题,或是属于落后产能范畴,疫情只是旧疾暴发的催化剂,它们转型升级压力会随着疫情冲击,进一步凸显。

对于这类企业,可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免信贷没能转化成投资,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