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贷款名单主要是救急企业,后续范围会覆盖更多类型企业。

疫情期间,为缓解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1月31日,央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2月底,再增5000亿元普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一大笔优惠的资金,正在通过银行体系,流向各类企业。

1.28%,这是财政贴息后专项再贷款的实际平均利率。根据2月20日央行披露的一年期LPR为4.05%计算,企业借贷成本可节省近7成。

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拿到这样的低息贷款?迫切需要救命钱的中小微企业,能否得到闯关资本?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央行设立的专项再贷款实行重点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严格依照一份动态名单进行操作,分中央名单和地方名单,由全国性银行和地方银行分别负责。

从银行反馈来看,多家地方银行的大部分专项再贷款都流向了中小微企业,极大缓解了流动性,减轻了借贷压力。接下来,央行还会灵活调整再贷款规模,以便全方位扶持更多中小微企业。

先给防疫企业救急

张云是一名银行信贷业务员,最近只忙一件事,按照央行下发的防疫抗疫重点企业名单,逐一询问这些企业具体的资金需求。然后再调查、审批、发放贷款。

这份名单意义重大。只要是名单内的企业,融资需求符合疫情防控需求,贷款利率按照发放前央行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LPR减100基点确定,区级重点企业还可享受利息总额50%的地方政府贴息。

一旦进入名单,企业就进入了银行放贷的“绿色通道”。一家浙江省名单内的企业已经陆续接到四家银行的专项再贷款通知。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家国有银行。

“很多企业都想进入这份名单,但具体谁能进,是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地方发改部门和工信部门决定的。银行按照名单对接具体资金需求。”张云告诉记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确定全国性重点企业876家,10个重点省市省级政府确定地方性重点企业共1082家。截至2月25日,已有1008家重点保供的企业获得贷款。

记者联系了多家有资质发放再贷款的银行,梳理出第一批入选名单企业的几个类型。

一类是提供疫情防控物资的医药类企业,比如湖北银行武昌支行向九州通医药发放了3亿元专项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