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住房交易市场逐步由“增量房时代”向“存量房时代”逐步过渡,存量个人住房(俗称“二手房”)贷款不断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防控资产质量的压力。本文对存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资产质量情况进行了调研梳理,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存量房贷款业务的重要特点

存量房贷款业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重点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外延逐步扩展,但土地供给有限导致新房供应不足,购房者逐渐转向存量房市场。2014~2016年全国存量房交易额从3.1万亿元增至6.5万亿元,存量房交易占商品房销售额比例从29%提升到41%。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一二线城市存量房交易出现回落,2017年全国存量房交易额降至5.8万亿元,但存量房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一线城市存量房市场总体上呈现进一步深化的趋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存量房交易量分别达到新房的3.3倍、1.1倍、1.7倍和2.7倍,除上海外,均比2016年进一步提高。南京、厦门、大连、天津、苏州等二线城市及部分三线城市也陆续进入存量房主导阶段。2019年,存量房成交活跃度提升,1~5月十大城市存量房成交套数约45.9万套,同比增长17.1%,其中上海、成都、苏州成交套数增幅近五成。据市场机构测算,到202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交易额将超过15万亿元,存量房交易额将达到8万亿元,占比超过50%。同样,作为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业务,未来也将由一手房为主导逐步向存量房为主导转换。从当前世界各主要城市及国内大城市范围来看,房地产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初期主要是大量新楼盘的开发供应,城市范围的迅速扩张;随着消费者对居住要求的提高,必然会对住宅进行二次消费,将原先购买居住的住房陆续推向市场,市场主要表现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并存;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城区扩张速度大大放慢,可开发土地也越来越少,市场交易主体变化为存量房业务。未来随着存量住房规模的累积扩大,存量房将从原先新房的补充地位转为市场相对更加重要的地位。对一二线大城市而言,随着新房高端化和郊区化,刚需群体只能通过存量房满足基本需求;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存量房所处城市中心的地段优势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在一些人口体量相对大、土地稀缺、新房供应量极为有限的城市,存量房必将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也是银行业务竞争的主战场。

银行和购房者都有增加存量房贷款的驱动力

一方面,银行有发放更多个人房贷倾向。一是相对其他贷款,个人房贷不良率相对较低。银行大都把个人房贷看成优质业务,从而导致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对房贷审核不够严格。购房者用假的收入证明、资金流水等都能够贷款,一些银行明知有假也不深究,甚至一些银行的业务经理和中介会帮助客户想办法。二是存量房贷款业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综合带动作用较大。一手房贷款营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借款人为辅,银行对大型开发企业定价权较弱,议价难度较大,同时贷款发放至开发企业对公账户,在财务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下,资金留存工行体系难度较大。而存量房贷款营销对象以借款人为主、房产经纪机构为辅,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权较强,议价空间较大,交易资金是在个人之间的流动,最终卖房资金(首付款、贷款)划转卖方个人账户,在银行监管营销下,可最大化归集卖方所得资金,转化为个人存款与理财产品,资金留存率较高,贷款带来的综合收益更为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