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本次大力推动存量贷款浮动利率定价基准转换,有利于防范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失衡风险

自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公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来,央行利率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12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LPR,进一步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运用,利率并轨加速推进。尽管新LPR改革方案颁布之后,新增贷款使用LPR利率目前已经达到90%,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仍基于贷款基准利率定价,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11月本外币贷款余额157.5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51.97万亿元。而自8月LPR改革机制公布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规模约为3.741万亿元。按照央行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答记者问中提到的“接近90%的新发放贷款已经参考LPR定价”,这意味着目前使用LPR报价利率的贷款规模大约3.367万亿,跟上百万亿的贷款存量规模相比十分有限。

其次,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9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 LPR的贷款占比为83.05%,利率等于 LPR的贷款占比为0.55%,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16.40%。可见目前存量浮动利率贷款比重仍然占所有贷款的比例仍然过大,存量浮动利率贷款仍基于贷款基准利率定价,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而8月17日LPR改革推出之后,截至12月20日第五次发布LPR,1年期LPR已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20个基点,5年期LPR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了10个基点。但LPR利率的调降无法传导到存量贷款部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新的LPR贷款机制属于增量上的边际改革,而央行推出的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措施,属于难度更大的存量改革,这无疑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12月27日央行发布公告:自2020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应与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客户就定价基准转换条款进行协商,将原合同约定的利率定价方式转换为以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加点可为负值),加点数值在合同剩余期限内固定不变,也可转换为固定利率。央行利率市场化从框架设定,到边际改革,再到全盘改革,由点到线再到面,稳步推进,显示了中国央行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行动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