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份以前的某个时候,中国政府将宣布地方债金额。没人知道这个数字会是多少,但初步估测的结果很不好看。

《金融时报》旗下博客FT Alphaville报道称,根据标准渣打目前的估测,这一金额将为人民币24.4万亿元(约合3.95万亿美元)左右。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婷指出,与这一债务金额本身相比,这个数字与地方政府无力偿还的金额之间的比例才更令人担心——尤其是,超过一半的债务的债权方是上市交易的商业银行。

但是,政府有一种方法能帮助商业银行摆脱这种很可能是“有毒”的债务:让政策性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这些债务。如陆婷所指出的那样,地方政府来自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一直都在稳步增长,截至6月底总额已达人民币3.6万亿元。

在中国,政策性银行所扮演的角色非同寻常。长期以来,向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一直都是其使命之一。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最近以来政策性银行为这些项目提供贷款的数目。直到最近一段时间以前,政策性银行的投资组合都日益倾向于商业化,包括去年向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提供了20亿美元贷款,以及之后又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提供大部分融资。

但现在的情况已不再是这样。今年早些时候,两名研究中国金融体系的专家侯伟(Fraser Howie)和卡尔·沃尔特(Carl Walter)强调指出,中国政策性银行正日益致力于对地方政府所欠商业银行的短期债务进行重组,并发行自己的长期贷款。

《华尔街日报》也在最近指出,政策性银行正在放弃一些交易,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在今年5月份贷款80亿美元的交易等,其内容包括对政策性银行的现有贷款进行再融资。

政策性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重组可能有助于减少影子贷款,这种贷款多数都被用于覆盖赚不到钱的长期项目的短期贷款。对中国金融体系来说,这可能有助于降低其面临的风险。

但对于解决中国的“信贷成瘾”问题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这种作法并无多大帮助。中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国家开发银行债券。正常情况下,对一家商业银行来说,与持有政策性银行的债券相比,以较高的利息提供贷款能赚到更多的利润。银监会对此作出的补偿措施是,允许商业银行将政策性银行的债券视作是零风险的,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无需为这些债券作出坏账拨备。

但是,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债券进行的投资最终被用于融资购买该商业银行自己的不良贷款,那么该行就将有更多资金用于外借。

与此同时,政策性银行有中央政府担保则意味着,该行可低价从中国的商业银行乃至国际投资者那里借款。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以新贷款的形式将人为压低的借债成本传递给了地方政府,从而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另一个理由,使其能继续对毫无价值的项目进行盲目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