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照进现实的同时,道尽一些职场新人心酸。工资低、学历低、能力差……种种境遇迫使他们想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困境。

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看准这一“商机”,并紧跟”潮流”开设热点课程。“人工智能、大数据、UI设计,只要技术傍身、高薪顺理成章。”

然而,面对高昂的学费,这些即将从学校毕业的职场新人往往萌生退意。而这为消费金融机构提供市场空间。

一面是学员可贷款减轻负担,一面是培训机构扩大生源,还有一面是消费金融机构借此获利。

这原本应该是三方皆赢生意,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机构跑路、学历造假等让这一切看上去像是一场“泡沫”。

今年9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18年1至8月教育培训类投诉分析》(下称《分析报告》),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4174件,同比上升27.1%,争议涉及金额3502万元。

《分析报告》提到,一次性预付高昂费用滋生贷款“骗局,恶意包装、审核宽松、资金风险等教育贷款隐患凸显。

培训机构跑路 学员陷入债务危机

学员在培训机构学习技能,并通过消费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待学成找到工作后,学员分期偿还贷款。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分期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贷款学费并不经过学员,而是直接交给培训机构,避免了“挪为他用”风险。因此,教育分期曾被业内认为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