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冲量、季初回落。”拥有比较强的季节性特点的信贷数据,在二季度首月出现逆势增长的走势。

5月11日下午,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0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上述数据均高于市场预期,此前有机构预测该月社融增量为2.7万亿,人民币贷款增加1.3万亿。“主要原因就是央行逆周期调控,以及监管的引导。”某银行资金交易员感叹,在监管政策驱动之下,现在的信贷增长具有很强的外生性。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称,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

此外,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新高。

“最近一次定向降准后,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到了6%,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水平。”

4月中旬,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做出了上述表示,他说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这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

疫情之下,透过降准数据,可见央行货币政策发力程度。

“1月6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6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4月3日,央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指出,降准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提高货币乘数的方式,增加实体的货币供给,给企业外部融资现金流,应对短期的偿债压力。

2018年以来央行降准操作多达十次,今年前四个月则已实施三次降准,市场测算,三次降准共释放资金超1.75万亿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从央行的角度,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分阶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

“所谓分阶段,就是前期疫情防控阶段,后来是逐步复工复产,现在要进入一个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整个经济都动起来。”

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跌6.8%(环比下跌36%左右),工业生产同比下跌8.4%,服务业增加值仅同比下跌5.2%。

经济数据之下,货币政策承压犹存,机构普遍预测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而在降准之外,央行此前已经通过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提供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工具进行调节。

出乎业界预料的是,尽管全球早已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4月尾声已过,中国存款基准利率依然按兵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