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一份有关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的“非官方”版本曾在民间流传,引起业内关注。“网传”一年半后,2020年5月9日,由中国银保监会起草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出炉,正式“官宣”收紧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缰绳”。

互联网贷款“症结”多

根据意见稿,从界定互联网贷款内涵及范围、明确风险管理要求、规范合作机构管理,到强化消费者保护、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共七章七十条,可谓尽皆覆盖。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保监会之所以对意见稿“细致入微”,与互联网贷款业务种种“症结”脱不了干系。

“其实,原银监会审慎规划局早在2017年就对互联网贷款业务进行过调研,因为近几年,越来越多银行开办该业务,却无严格、统一的‘章法’约束,以致问题多多。”河北省承德银保监局的李凤文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比如,有的银行未全面了解借款人信用状况,盲目给予授信;有的银行贷款放出去了,但监测用途不力,使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甚至金融衍生品,类似现象往往导致经营风险发生。”

江苏长江商业银行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金木指出,总体看,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早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取得较好成绩,但中小商业银行在该业务上起步较晚,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因自身条件不足面临较多问题。“一是信息科技力量不足,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和人才,难以保证风控到位;二是有效客户积累过少,外部获客渠道不丰富,难以实现线上业务规模化发展,对于互联网贷款,大多只能选择联合贷款模式;三是外部大数据较分散,未真正实现共享,不仅获取数据较难,成本也不断增加。”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都不明确,经常处于摇摆状态,不利于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贷款业务规划。”黄金木进一步指出,“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治理架构的建立压力较大,部分董事会和高管人员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特点和风险认识不足,履职不力,考核和问责机制都难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