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一键式生活触及到各个领域,衣食住行、医疗、金融等等一应俱全。在人们还在享受互联网带给生活方便成果的同时,弊端也日渐浮现。

特别是在金融贷款领域,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存贷业务都骑上了互联网这匹千里马,将原本繁琐的线下审批转战到线上,依托大数据模型评估风险评估全程线上完成,几乎无人工干预的极速放贷模式。

互联网贷款既减轻金融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又帮助银行拓宽了客户覆盖面,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理、消费者保护、资金用途监测等风险隐患。为有效防控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5月9日银保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明确规定,“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银保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显然一方面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线上评估可能造成授信过度造成的风险后果。如果办法一经实施,原本已经授信贷款额度超过20万的个人,在过渡期内或将面临额度收缩的风险,不足部分或将通过线下贷款,或通过其它网贷平台来补救。

近些年互联网贷款不仅激活了商业银行业务也催生了网贷平台的蓬勃发展。网络信贷最早起源于英国,后来蔓延到世界各地,我国网贷兴起始于2007年上海首家网贷公司成立,之后全国的网络借贷平台大约发展到20家左右,截止2011年底月成交金额大约5个亿,到2015年,全国网贷平台增长到约2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