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联合贷款的讨论又多了起来,联合放贷其实就是助贷,本质上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依靠互联网公司巨大的流量、基于电商或者其他业务形成的数据和消费场景,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和风险控制模型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联合贷款有两种类型:消费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

消费金融最近几年发展的非常快速,比如最近几年民营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基本业务模式就是联合贷款,P2P经过最近今年的严厉整治,大多数向联合贷款转型。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已达8.45万亿。有人保守估计,截止去年末,消费金融公司以及bATJ等头部机构,每月的新增规模在1500亿+。花呗、借呗的授信客户目前已有6亿,微粒贷的授信客群也超过了1.2亿,规模惊人。

由于房地产贷款被严格监管,企业信贷信用风险爆发,城商行们这两年把业务的中心也向消费贷款转移,目前,消费贷余额超过千亿的城商行已有四家: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以及今年上半年刚刚挤该行列的天津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1634亿元、1299亿元、1031亿元和1012亿元。可见城商行介入消费贷款已经相当庞大。

对于消费贷款,监管一直是鼓励的态度,刺激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重要的着力点,也是金融机构一个相对稳定的业务增长点,拜托对于房地产的依赖具有很好的代替效应。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过度发展消费信贷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无论如何强调消费的重要性,消费增速都要于可支配收入增速有一个相应的比例,不能过度发展,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不相适应的消费信贷,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在危害。

居民存款近几年增速一直处于下降的轨道上,而居民储蓄过渡下降可能会过快的让经济转型到从依赖投资到依赖消费,而这时候中国经济已经处在下行压力加大的过程之中,债务比例高企,储蓄增速过低,政府手里的牌就会越来越少。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金融风险,中国的银行业一个最本质的缺陷是预算软约束,而银行业的盈利之道是放杠杆,杠杆越高收益越大。在过去商业银行疯狂扩张资产,那是通过投资,谋取收益,现在通过消费扩张信贷,谋取超额收益,风险留给社会。而目前监管对于消费信贷的警惕,可能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而在目前的消费信贷中,互联网巨头的巨额流量,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消费金融近几年利润惊人,而消费信贷往往利率过高。除了汽车消费之外,消费信贷的借贷者均为低收入的中产阶级,或者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者,这部分人群是因为收入低,才不得不承受高利率实现消费愿望,过度透支消费能力,一旦经济下滑,收入下降,或者失业,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以及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