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也在不断变化。但近几年,政策性银行的信贷工作却出现了投入难度大,结构调整收效甚微、沉淀贷款有增无减、贷款周转缓慢和客户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本文试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 提高认识,扭转和消除被动供应资金的局面。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战略中的职责定位,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信贷支持。这就明确回答了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战略意见,配合党政部门,做好农业信贷支持工作。在信贷资金供给方面,要着眼于加快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方向,充分挖掘内部、外部潜力,走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路子。具体到信贷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信贷手段,灵活确定资臣财贷款网向和投量。这并不意味着与宏观相矛盾,而应该认为是更好地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更好地发挥了银行的信贷杠杆作用。相反,被动的供应资金,其后果只能是造成风险不能自担、盈亏不能自负,宏观调控职能也执行不好。所以,政策性银行在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善于灵活运用自身的各种经济杠杆,保证投出信贷资金的及时归流增值,这是银行信贷工作的基本点。

二、 建立信贷支持体系,形成对粮棉油企业的信贷约束力。

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对象和范围比较繁琐,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信贷支持的目标却仅限于整体经济体系阶段上的某一环节,削弱了信贷的整体控制能力,造成信贷整体的脱节,其结果往往是受某个企业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贷款的活动余地也较小,发挥不出信贷的整体力量。为此,必须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支持服务体系,从支持农业生产到工业用原材料,从生产半成品到最终产品的实现,从最基础的零售批发到整个商品流通渠道,实行全过程的信贷服务,从而使信贷资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三、灵活运用信贷杠杆,积极调整贷款结构。

信贷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充分发挥信贷的杠杆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当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贷款投向和投量,切实做到有保有压,择优限劣,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信贷资金的社会效益。目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发行的改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此,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应充分发挥其信贷主导作用,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涉农特色产业,实现涉农产品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按照国务院的整体规划全面发展。对粮棉油加工企业,则要灵活运用信贷杠杆,注重向生产名优特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的企业以及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研制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上质量、增品种、添效益。在工作中,还需认真解决好以下几项矛盾:一是解决好国家产业政策与当地现有产业结构的矛盾;二是解决好行政干预和信贷政策的矛盾,做到在耐心说服解释的基础上,坚决执行国家政策;三是解决好资金需求与信贷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充分运用信贷资金的时间差、项目差和地区差灵活调剂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