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7月份新增信贷回落,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如何看待7月份信贷增长回落?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经过6月份的半年度信贷集中投放冲量,7月份面临季节性缩表压力,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另一方面,当前实体经济依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企业扩大生产、中长期投资意愿不足,月末票据冲量凸显,出现在月初回落、月末冲量的特征。

但总体来看,7月份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优化,去杠杆见成效,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贷款调结构利好产业长期发展

7月份信贷增长的真实情况如何?《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一线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7月份项目贷款总体来看增长平稳,按需提款有序开展。但就整体趋势而言,7月份确实出现了流动资金贷款及固定资产贷款增长相对乏力的情况。

企业贷款增长出现回落,这一现象从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企业部门贷款增加2974亿元,同比少增35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9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6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84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称,企业贷款增长放缓,与近期正在深入推进的信贷结构调整有关。7月29日,央行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指出,房地产行业占用信贷资源依然较多,对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领域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各类银行要转变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

贷款结构调整优化会影响银行业机构在各行业的资源投放占比,进而对总体信贷增长带来波动。“长期来看,贷款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但短期内制造业融资需求的不足可能导致信贷增长乏力。历史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改善往往领先于工业中长期贷款。在目前制造业投资低迷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贷款难以出现有力的回升。”兴业研究分析师郭于玮认为。

7月份信贷增长回落,还与直接融资相对活跃有关。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一些自身资质比较好的企业特别是央企来说,其融资能力强、渠道广,加之最近债市价格比较好,比贷款划算,所以在7月份很多企业更愿意选择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从宏观层面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补短板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速度。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出台政策并狠抓政策落地见效,有力推动了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由此带动企业发债需求大幅增长。从流动性环境看,在今年年初持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市场利率维持低位,债市流动性改善明显,对直接融资较快增长形成直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