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央行发布的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2.1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8万亿元;其中,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67万亿元,同比增多6440亿元。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不难看出,上半年社会融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财政、央行和监管部门齐发力,社会融资增量明显增加。面对去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缓慢,资金需求压力较大等问题,今年以来,央行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努力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稳定监管预期、增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推动了M2增速企稳。

正如央行调统司司长阮健弘所言,6月末M2同比增长8.5%,这个水平已连续保持了3个月,也是去年二季度以来较高的增长水平,这是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力度松紧适度,以及流动性合理充裕效果的体现。

同时,在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方面,财政政策也在不断发力。今年专项债新政提出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力争今年9月底前发行完毕,政策效果得以显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发行672只地方债,发行规模达28491.33亿元。

与前5个月相比,6月份地方债发行速度明显提速,全国共发行183只地方债,发行规模达8995.51亿元,单月发行规模创今年以来新高。不难看出,6月份社会融资新增远超市场预期,得益于贷款大幅增加和专项债发行提速的支撑。

二是对实体经济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02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金融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要求,根据监管部门的指引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在贷款发放上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倾斜。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末高5.8个百分点;1-5月增加8169亿元,同比多增4714亿元。

三是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重得以提升。从社会融资结构看,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5.8%,同比低11.4个百分点。而企业债券净融资1.46万亿元,同比多4382亿元,占社会融资的11%,同比高0.8个百分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19万亿元,同比多8258亿元,占社会融资的9%,同比高5.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直接融资占比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