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科技冲击和自身发展局限,近年来小贷公司发展趋缓,行业优胜劣汰形势加剧。对此,小贷公司还需俯下身子做好细分市场,充分发挥与小微客群的天然联系优势,拥抱新科技和新管理模式,提升客户定位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小微企业与“三农”广阔的市场空间。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967家;贷款余额9272亿元,一季度减少273亿元。实际上,去年以来,小贷公司的数量和贷款余额均逐步下降。

2015年是行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小贷公司快速增长,之后横盘。曾经“风光”的小贷公司如今为何发展缓慢?未来向哪里去?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

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

所谓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从2005年开始小贷公司试点,随着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发布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小贷公司迅速发展,不断壮大。

小贷行业肩负着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的使命,已成为社会融资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金融供给的有益补充,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服务“三农”、将资金引入欠发达地区,是监管推动小贷公司试点的政策初心。为此,监管设定了区域经营和杠杆率限制,小贷公司做不大,才甘于做服务县域和“三农”的金融“毛细血管”。

据统计,小贷公司面向小微企业及“三农”等实体经济提供专业放贷,主要分布在县乡城镇。小贷公司的单户借贷金额在70万元左右,有的公司户均贷款不足6万元,且年周转率可达2次以上,是真正的小额贷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