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积极储备投行项目,银行则针对科创企业提供精准信贷支持,以及覆盖其成长阶段不同的增值服务。

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性和风险特征,是银行将其与其他性质企业客户“区别对待”的核心原因。

专营机制,对科创企业实行独立审批

设立专营组织架构(专营科技支行)、独立经营管理团队、专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专属客户信贷标准——这是目前多家商业银行经营科创客户的普遍做法。

杭州银行某科技支行行长向记者表示,该行在制定信贷标准与门槛时,会借鉴创投机构的做法,弱化担保、收入等传统要素权重,适当增加风险容忍度,最关注企业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素质及稳定。南京银行大同小异,强调管理者素质、企业专利等因素,弱化了企业财务和成立年限等指标。

上海银行和徽商银行高管告诉记者,他们已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同时开发适用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专用评级模型。

截至9月末,上海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633.32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32.60%。此外,记者了解到,上海辖内科技金融转型重点银行针对科技金融业务普遍早在去年末便设定了 3% 的不良容忍度。

“X单”是上述几家银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高频词汇,“X”指代业务流程,“单”指的是独立运作。综合受访银行所述共同点,目前,客户准入机制、授信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风险容忍政策、激励约束机制这五项均实现了独立运作;而不同的在于个别考量,比如杭州银行还设立了独立的业务协同政策;徽商银行则从宏观层面上设立了单独的业务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