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这个可能是这两天最热的字母组合,央行的一则公告让它成为千家万户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定价之锚。

今天9:30,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

新的LPR1年期品种报价4.25%,较此前LPR报价4.31%下浮6个基点;新增的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报价4.85%,较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9%下浮5个基点。

LPR,全称loan prime rate,贷款基础利率,指的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8月20日不仅是LPR改革后的首次报价,同日新发放的贷款定价将参考LPR。

由于银行此前以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即3.915%作为隐性利率下限,今天的报价表明,首次LPR利率水平还不构成实质性降息。

周二,上证指数低开0.14%,截至10:00,机构资金流入超过50亿元,股指很快翻红。市场分析认为,首次LPR利率水平符合预期,利率下行将是缓慢过程。

此前,LPR一直以来就有个“毛病”——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波动,只要央行不“降息”,其利率呈一条水平线向右无限延伸,永远的4.31%。

根据央行公告,LPR改为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计算生成。各银行今后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每月20日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

央行表示,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央行“官宣”后,业内对这一政策的解读多为“变相降息”及“民营企业将更易获贷”。

在“降息”的预期下,周一A股大涨,银行股却一度大跌。上述表态也让一些投资者得出了“挤压银行利润,补贴实体经济”的观点。

对此,申万认为,政策的目标是降低贷款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单纯挤压银行,反而会造成进一步的信贷资源收缩和企业融资困难。只有切实降低银行自身负债成本,才能真正实现降贷款利率目标的政策。

据了解,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而银行获取MLF利率为3.3%。从长期趋势看,仍然要通过降准置换MLF,降低银行融资成本,进而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两轨合一”的推进,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结构化“降息”之举将有助于畅通利率通道,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将更多金融之水引入实体经济。

8月19日,恒生银行宣布达成首批参考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的贷款。据称,此批贷款总额近1亿5千万元人民币,主要面向民营企业,涵盖贸易融资、循环贷款等不同类型贷款。该批贷款将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2019年8月20日发布的新LPR定价。

申银万国金融研究团队认为,LPR改革后优质企业受益更大,对其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更明显。

此外,本次LPR报价机制改革的同时,也扩围了报价行的范围,新增了8家银行。从原有的只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扩展到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民营银行,几乎囊括了国内主要的银行类型。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新增的8家银行实则均在民企、小微企业金融方面做的比较突出,选择这些银行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解决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支持。

对于个人贷款,由于信用卡分期还款的利率通常是固定利率,LPR改革后短期内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住房按揭贷款则要取决于5年期LPR的定价机制,目前后者仍较为模糊。

整体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房地产贷款利率、个人房贷利率原则上也应该下行;但另一方面,房地产相关贷款利率,同时还受到结构性政策调整的影响。

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宁波以8BP的涨幅,位于7月首套房贷平均利率涨幅最高的五城市之一,名列第四,其6月平均利率为5.41%,约较基准利率上浮10.4%,而7月份这个数字为5.49%,约较基准利率上浮12%。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35个城市,二线城市中,多数城市纷纷上调房贷利率,苏州、杭州、宁波、大连、长沙近期多次上调,且部分银行额度紧张,甚至暂停受理房贷业务。涨幅排名前五的大连、苏州、杭州、宁波和长沙,均在近一个月内多次上调房贷利率,调整时间集中在月初和月末。

宁波一些接近商业银行的人士也表示,目前政策意图比较清晰,房地产贷款政策并无松绑迹象。个人房贷利率不会显著下行。“银行给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比给个人房贷的平均利率要高。即便是较基准利率上浮15%的首套房贷利率,为5.635%,这个利率也比之前很多小微企业的获贷利率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