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贷”、“墓地贷”、“二胎贷”、“精英贷”……近日,花式银行贷款产品纷纷登场,引发各方热议。业内专家指出,虽然贷款有各种名称,但本质上还是消费贷款。这些产品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拓宽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但金融机构在营销和宣传上要注意合规和适度,不能过度包装或炒作。同时,要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不被挪用,防止资金非法流入楼市和股市。

“奇特的”贷款正在堆积

“彩礼不用愁,‘贷款’会是一份稳定的幸福。”近日,九江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引起广泛关注。海报显示,贷款最高可达30万,最长一年,年利率4.9%。贷款用途一栏注明用于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购买家电。申请人必须年满22周岁,连续工作至少12个月,夫妻一方必须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式职工。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3月18日,九江银行发布道歉声明,称目前,该行已对直接责任人停职,对部门负责人给予记过处分,并对相关转发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彩礼贷”引发热议,“墓地贷”再次上热搜。据媒体报道,昆明金龙如意园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该园与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抵押贷款”金融服务项目,最高可贷20万元。消息发酵后,昆明金龙如意园相关人士回应媒体称,其实他们和银行之间并没有正式合作,也没有正式实施这项业务。

其实,近年来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墓地贷”等花式贷款产品并不新鲜。比如2016年,邮储银行联合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二胎贷”。申请人需要满足家里有一个孩子的必要条件。只要他们有一张“亲子出生证明”,就可以贷款最高20万元。江苏银行无锡分行联合婚庆公司推出“婚礼金”,2万元以上从事婚礼的新人可享受零首付、零利率。

此外,近年来针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各种贷款产品层出不穷。一些银行推出了“精英贷款”和“医疗贷款”。

发展压力银行消费贷款寻找突破口

分析人士指出,银行推出的各种花式贷款,本质上都是消费贷款。随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监管越来越严,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突破口。

“‘彩礼贷’、‘墓地贷’等产品是营销噱头,本质上是普通消费贷款。所借资金需要用于消费,申请人也有年龄、工作等相关限制,与过去的消费贷款产品没有太大区别。”消费专家苏说。

九江银行客服也表示,“彩礼贷”其实是银行现有消费贷款产品的“零花钱”项目。此前,记者从网上“新娘贷”海报扫描二维码,链接跳转至该行“移动快乐贷-零花钱”产品页面。

业内专家指出,银行发力个人消费贷款的背后,是银行逐渐压缩的业务增长空间。今年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银行贷款业务被戴上了“紧箍咒”。通知明确“地方性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应当服务于本地客户,不得跨注册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杨表示,《通知》将使地方法人银行的贷款业务回流当地。在当地客户量、存款量、融资需求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专家建议严格控制产品使用流程。

专家表示,特色消费信贷产品的主要问题在于营销方式,要注意不要过度包装。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不被挪用。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针对信用良好的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的特色消费信贷产品,一般授信额度在30万元以内,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基本都是信用贷款,定价上有一定的利率优惠,审批开通绿色通道。总的来说,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拓宽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边界。“但也要注意,特定的人应该是职业正当、信用良好的人,特定的场景应该是真实的、良性的场景。同时,金融机构在营销和宣传上要注意合规和适度,利率等关键信息的披露要全面准确,不得夸大或过度包装。”他说。

苏也表示,这类产品本质上是消费贷款,其申请资质、风控流程与老产品并无本质区别。业务和场景本身都没有太大问题。这个争议主要是关于营销方式的问题,所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宣传中大肆炒作产品。

事实上,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在“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就指出,严禁金融产品过度市场化、诱导过度负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步上升。

“另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监控相关产品的使用和流向。大多数特色消费信贷产品的授信额度不超过30万元,30万元以下的贷款无需委托即可发放,更容易非法流向楼市和股市。为此,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和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不被挪用。”董希淼说。

/p>

作者:□记者 汪子旭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