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增加支农小额贷款,设立科技创新和全民养老两项专项贷款.连日来,在“稳增长”政策主线下,货币政策“适时加力”,新动作频频。除了即将到来的RRR降息,再融资工具的密集出现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再贷款作为“宽信贷”的重要措施,可以发挥其“精准而直接”的结构性工具作用。再贷款等定向工具可以在“稳总量、调结构、促平衡、防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后续有望进一步“增频增”,成为“宽货币”、“宽信贷”的主要抓手。

再贷款频频亮相 挑起金融支持“大梁”

在近日密集释放的政策信号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再贷款工具频频出现,挑起金融支持的“大梁”。

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1000亿元交通物流再贷款,调动1万亿元资金。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元再贷款进入交通物流领域,创造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性养老金再贷款,预计将带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万亿元。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的表述,今年以来多次出现在金融管理部门的高层会议和公开新闻中。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及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强调,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的小额贷款支持工具;惠特尼,增加支农小额贷款,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宽信贷”发挥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抓手在哪里?

以信贷规模增长为目标的“宽信贷”是稳增长的关键词。目前,随着政策的不断发力,“宽信贷”的效果已经显现。为“宽信贷”保驾护航的后续货币政策仍需多方面努力。

能够精准聚焦痛点和堵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被视为推进“宽信贷”的工具。招商银行研究院资产负债管理部表示,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显示,面对外部的紧约束,相比使用总量工具“宽货币”,央行更倾向于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宽信贷”来支持实体经济。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可能与2021年有些类似,即再贷款将在“稳总量、调结构、促平衡、防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后续有望进一步“增频增量”,成为“宽货币”、“宽信贷”的主要抓手。

精准直达兼具杠杆效应 新看点可期

再贷款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实现定向滴灌,具有精准定向功能,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降低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资金使用成本。

基于现有的再融资工具,这一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从作用方式来看,再融资工具采用“先贷后贷”的直接方式,可以达到撬动资金的效果。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近日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对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个专项再贷款项目分别提供贷款本金60%和100%的再贷款支持,利率均为1.75%。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表示,以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例,央行可以用60%的资金撬动银行40%的信贷资金。再加上货币创造机制,再融资工具因此具有杠杆效应。

后续,再贷款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望随着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演变,在创设和运用上展现出更多看点,以持续、精准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央行仍将在货币政策上进行灵活创新,不断提高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准确性和质量。

记者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