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未至,楼市又热。

根据中原地产公布的数据,热点城市前5个月土地出让金同比涨幅明显。5月份单月,50个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额创年内最高纪录,合计金额高达3130亿元,同比上涨幅度高达111.5%;从1至5月来看,50个热点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高达1.5万元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高达57.6%,增长4520亿元。

与土地市场火热同步的是“政策出台忙”。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至5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发布多达159次,比2017年1至5月份增加60%。其中,5月份,全国超过40个城市发布调控政策,当月累计多达50次,单月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刷新了历史纪录。

不断加码的调控之下,土地市场依然火爆,而杭州、西安、南京等热点城市传出的排长队抢房、“摇号”购房等事件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本轮“史上最严”且不断升级的调控难道又要陷入“越调控越涨价”的怪圈?

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简单来说,土地市场与热点城市“抢房”并非主动而为,而是被动之选。开发商“抢地”来自做大规模后的比较优势。尽管龙头房企多称不以“规模”为目标,但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研报显示,规模越大的房企,融资成本越低,同时风险防范能力越强。这对于当前多融资渠道受限的房企而言,是必须抓牢的竞争优势。

“抢房”的动力则更加复杂。“抢房”部分源自区域发展过程中房价的上升趋势,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由于限价、限售等政策性因素,不少非刚需购房者拥入市场——吸引他们的不只是房子,更是低价出售的房子和“时不我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