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人士看来,资管产品规模的骤降与“新八条底线”后基金业协会强化了备案阶段的审查不无关联。7月18日新政落地后,基金业协会宣布将通过审查备案材料、电话问询等非现场检查方式了解资产管理计划设立、运作情况,并对产品合规性进行复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新八条底线实施后,基金业协会已在产品备案审核环节加强监管,其重点关注结构化产品是否带有“分级”、“结构化”字样,杠杆比例是否超标;结构化产品是否存在劣后级保证优先级本金或收益情况;资管计划是否聘请不合规机构担任投顾等细节。

另有基金子公司人士指出,基金子公司专户的备案规模锐减程度最为明显,其原因除受八条底线影响外,也与5月份监管层启动酝酿净资本监管框架和新的管理规定有关。

“5月份净资本启动征求意见的时候,子公司的规模就已经开始稳步减少了,因为大家都在压缩规模,以防未来净资本不足。”上海一家券商系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那时候监管也要清理同业竞争问题,所以一些子公司的业务也转移到了母公司。”

记者了解到的数据变化佐证了这一趋势。在基金子公司新规内部征求意见的5月份,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增速停滞,而基金专户的规模则逆势反升;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子公司的监管预期也让6月份的券商资管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并于年内首度超过基金子公司备案规模。

结构化、投顾类成“重灾区”

在诸类机构资管新增规模中,受到打击最大的莫过于结构化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7月18日至8月21日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里,新设的分级产品仅有35只,规模约为192亿元,且这些产品杠杆均符合“新八条底线”要求;其中基金母公司、子公司数量分别为13只和22只,规模分别达22亿元和170亿元,券商资管则没有结构化专户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个月的结构化产品数据较新规落地前的月平均规模大幅下滑8成,而产品新设数量更减少了9成。上述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的月均新设只数和规模分别高达483只和1203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彼时业内对于新八条底线压缩杠杆、限制结构化产品抱有较高预期,因此在上半年争取尽量做高杠杆,抢发该类产品成为部分机构的诉求之一,这进一步拉开了新政实施前后的月均新增规模。

“八条底线其实征求意见、讨论了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其实都涉及到了杠杆率的收缩问题,所以业内是有一定预期的,因此上半年大家多发也不是没有道理。”前述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另外就是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监管还没有,不少投顾希望都用这个廉价渠道发产品。”

和结构化产品所遭遇的发行冷遇类似,投顾类产品也出现大幅缩水。上述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投资顾问类产品月均新设数量、规模分别为694只和2769亿元,而在新政落地后的一个多月来,该类产品新增仅有193只,规模仅为504亿元。两相比较,投顾类产品新增产品数量重挫7成,而规模更锐减达8成。

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监管层有关投顾办法的出台,未来投顾类产品的备案规模可能会进一步锐减。

“现阶段协会会员办法可能面临调整,未来的投顾办法则会要求投顾私募成为协会会员,这样会进一步提高投顾的门槛。”灯卓投资董事姚剑锋表示,“不排除投顾类产品备案继续锐减的可能性。

在监管层看来,此前结构化、投顾类产品过度充当配资类产品,因此对该类业务的收紧,一方面防止银行、保险等跨业资金的流入,带来的交叉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遏制了场外配资活动。

“新规之前,高杠杆分级产品、以投资顾问为劣后的投顾产品是资产管理机构吸引银行、保险等机构资金‘配资’业务的主要模式。”监管层认为,“新规对此类业务禁止开展,同时对投顾身份划定界限,新规后新设分级产品与投顾产品锐减,有效达到了监管目的。”(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