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政初见成效。八条底线的落地实施已使资管产品备案规模锐减,尤其结构化投顾类产品更受重创。与此同时,仍在征求意见的基金子公司新政,业界仍存争议,但最终落定的政策或仍遵循严格的去杠杆去通道思路,基金子公司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

新八条底线落地后,包括券商、基金、期货等证监部门下辖机构的资管产品备案新增规模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受到影响最大是基金子公司和期货资管,两类机构在新八条底线实施当月,其周平均备案规模降幅双双超过50%。

落地一个多月后,证监会的新八条底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正在发挥其威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在新八条底线落地后,包括券商、基金、期货等证监部门下辖机构的资管产品备案新增规模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受到影响最大是基金子公司和期货资管,两类机构在新八条底线实施当月,其周平均备案规模降幅双双超过50%。

记者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确认,这一节奏的放缓事实上也获得了监管部门的认可。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业协会等监管部门按照新八条底线,在资管产品备案环节执行更加严格的审核是产品备案规模放缓的主要原因。

在各类产品中,带有分级杠杆性质的结构化产品和引入第三方机构的投顾类产品尤其成为此次新政后受挫的重灾区。这两类业务也正是新八条底线所重点监管与防范的目标。

“监管层的目的就是控制这类产品的规模和增速,因为和一般的产品相比,投顾、结构化的结构更复杂,更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或合同纠纷。”上海地区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新规“降温”产品备案

被誉为“新八条底线”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后,的确对此前的“资管热”起到了遏制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权威渠道独家获悉,自新八条底线实施后,包括券商、基金、期货在内不同类型自管机构的每周备案产品数量、规模均出现明显下降。

仅以券商资管为例,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券公司资管产品平均周备案规模为471亿元,新规实施后下降至324亿元,降幅达31%。

“一方面是本身我们准备的产品比之前减少了,非标类、结构化产品都在削减,另一方面客观上我们报上去被卡住的现象也比之前更多了,因为审核更严格。”上海一家AMC系券商资管部投资经理坦言。

无独有偶,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基金母公司专户产品规模也从306亿元下降至215亿元,下降达30%;受到影响更大的是基金子公司和期货资管,前者平均周备案规模从1041亿元降至466亿元,降幅达55%;后者更从45亿元的平均周备案规模下降至10亿元,降幅达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