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禾集团日前公告称参与发起设立福建首家民营银行一事引发关注。事实上,地产企业布局金融并不鲜见,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万科、恒大、越秀在内的几十家地产商“涉银”。

  地产商为何如此热衷于金融?“地产企业可以借此将间接融资转换为直接融资”,富昌证券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监庄少峰向南都记者表示。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成立一家民营银行,就能无限地为地产公司供血。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民营银行同样受到贷款集中度的管理,如对单一企业的信贷规模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  现状:不少房企纷纷“涉银”  “(筹办民营银行)前期沟通已经完成,正准备正式申报材料,尚不清楚能否在年内获批”,昨天,泰禾集团董秘洪再春向南都记者表示。  泰禾方面向记者表示,“公司参与设立福建华通银行符合公司以房地产为核心理念,将进一步丰富公司金融板块,推动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融合发展,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事实上,自去年起,泰禾集团与控股股东共同斥资25亿设立平潭金控公司、参与发起成立海峡人寿保险、全资收购福建一卡通公司、控股股东泰禾投资以106亿港币收购香港大新寿险。在业内看来,泰禾布局“大金融”的意图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欲进军金融领域的不止泰禾一家。以入股银行为例,此前万科已入股徽商、恒大入股华夏银行。上月,中国复星集团提出拟入股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葡萄牙商业银行。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白银时代,大多数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已阶段性饱和。不少早年进军这些城市的地产公司开始收缩”,资深地产分析师刘忠岭认为,地产公司资本过剩越来越凸显,向别的行业投资理所当然。  作为同行业人士,佳兆业资本总经理陈银指出,“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特别是近期业务大量布局一二线城市而导致地价高企的公司,需要自己把控力度强一些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低成本且便捷灵活的资金支持。”  陈银亦认为,房地产整体利润下跌,未来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房地产企业需要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行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金融行业目前估值比较低,尤其是银行业。业务稳定、有较深广的护城河,并有严格的牌照管制,因此价值凸显,对地产公司的吸引力较大”,刘忠岭同时表示。  庄少峰表示,地产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甚至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不仅符合自身利益,实际上也是地产与金融的联合,是实体对接资本,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分析:“涉银”之路考验重重  地产商布局银行业的热情,并不只是因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中粮地产就曾在其年报中坦言,“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土地储备、项目开发一系列过程占用资金量大,及时筹措资金、保障资金支付、控制资金成本是房地产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当下,房企内外融资环境却正在趋紧。在7月份证监会召开的保荐机构专题培训会上,监管部门要求上市房地产公司再融资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不能用于拿地。再融资募集资金运用,不鼓励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需求与供给端的双重压力都在促使地产商涉足银行业,为企业融资争取一定优势。昨日,某大型券商宏观分析师向南都记者表示,“融资是地产企业涉银的考虑因素之一,能够充分利用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的条件,从控股或入股的民营银行获取低廉的开发贷款。”  某房地产企业高层透露,融资渠道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银行的开发贷款,银行资金成本相对更低。如果与银行的关系较好,申请贷款相对比较容易。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成立一家民营银行就能无限地为地产公司供血。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民营银行同样受到贷款集中度的管理,如对单一企业的信贷规模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  “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房企与银行股权的联姻,是地产商寻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前述宏观分析师表示。泰禾集团董秘洪再春也向南都记者证实,金融板块已成为泰禾集团做强做大地产主业的重要推动力。  但银行业远比房地产复杂,单纯持股商业银行,并不能颠覆银行一直以来存贷利差的业务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吸引力不强。那么,为何商业银行仍愿意接纳拥抱地产公司呢?  前述宏观分析师表示,近年来楼市火爆带来大笔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地产商自带的开发贷和住房按揭贷业务都对商业银行有极大吸引力。  然而,要实现地产公司与民营银行的双赢,前路并非坦途,首先要解决银行筹建问题。银监会负责人表示,对民营银行审批的主要原则都没有变,总体还是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推进。自第二批民营银行开闸以来,目前已有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和湖南三湘银行被批准筹建。  除此以外,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新成立的民营银行自然要面临更多考验。  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认为,对于行业的新进入者,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走出一条独有的发展道路,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很难生存。“民营银行最为核心的优势在于其是一位开创者而非转型者,核心优势都来源于基因的创造而非再造或改造;民营银行可以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文化开拓传统银行未能覆盖的客户领域,同时利用股东方对于上下游的信息优势深耕于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