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份以来,互联网股权融资额越来越少,甚至有排名前三的平台出现零成交的情况。面对窘境,为了数据好看而制造繁荣的假象,将线下私募项目搬到线上,但这显然不是出路。

韩女士是一名互联网股权融资的投资人,今年才刚刚进入这一行业。作为新人,她在不少平台上都尝试了投资,并且乐此不疲。不过,近日她却发现好的项目越来越少了。

众筹家研究员刘鸿斌也有类似的感觉。作为行业研究者,他的感受更为直观。“8月份的时候,我发现网站和公众号的流量出现了下滑,等到9月初统计数据出来后,(数据)也不好看。”刘鸿斌表示。

自8月份开始,股权众筹的融资额出现大幅下跌。据统计,一直在实体众筹领域稳坐头把交椅的人人投,10月成功项目融资额也仅为753万元,排名前三的京东东家10月甚至出现成功融资额为零的现象。

曾经火热一时的互联网股权融资遭遇“寒冬”,而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政策收紧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政策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去年7月之前,行业中习惯使用“股权众筹”指代“互联网股权融资”。

对于“股权众筹”名称的滥用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去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股权众筹融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

然而,按照《证券法》,所有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目前没有合法的股权众筹。

《指导意见》出台后,不少平台迅速更名,并引发了一轮行业的洗牌。10月,15部委印发《股权众筹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再次强调了“股权众筹”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的区别。对于“股权众筹”名称的滥用,《方案》提到要“积极予以规范”。

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之下,不少平台变得谨慎起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后,各平台在这个节骨眼上操作更加谨慎。上线项目少,也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刘鸿斌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8月开始,股权融资项目逐步走入“寒冬”。众筹家通过统计10家样本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数据发现,8月份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环比减少9.42%,成功项目总投资人次环比减少12.22%。而7月份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环比增长21.40%,成功项目总投资人次环比增长8.05%。

到了9月份,相关数据则更为惨淡。样本平台的成功项目总融资额约4139.47万元,与8月相比减少了4101.57万元,环比减少49.77%。

另据盈灿咨询数据,9月,非公开股权融资筹资额环比下降了38.87%。报告指出,主要原因与部分规模较大的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热门项目减少有关。

10月这一状况也未有好转。《2016年10月中国众筹行业月报》显示,京东金融旗下的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京东东家”当月的成功项目融资额为零。而在今年上半年,京东东家一直是该领域的领头羊。今年4月,京东东家上仅凹凸租车一个项目就募资超9000万元,刷新了当时国内互联网股权融资行业的最高纪录。

此外,一直在实体众筹领域稳坐头把交椅的人人投,10月成功项目融资额也仅为753万,未上千万级。

对此,某不愿具名的平台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互联网股权融资本来就属于高风险领域,大家也特别谨慎。政策不支持的话,业务不好开展”。

除了平台方面比较谨慎之外,投资人群体也处于观望的状态。韩女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股权投资目前成功概率非常低,甚至不足10%。资金量需求也比较大,因此并不适合个人投资人。“目前很多政策还不明确,等政策明朗后就比较容易吸引更多投资。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资产荒蔓延

互联网金融行业蔓延的“资产荒”,是造成互联网股权融资遇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刘鸿斌认为,现在行业已经进入了“资产荒”的时代,大家都不知道投什么。“年初直播和VR非常火爆,但现在看来就是一阵风。大数据、大健康、人工智能会怎样?也不好说。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大家都在摸索,创业的方向同样非常不确定,在此背景下,投资人还是会谨慎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