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项目

  “总会有些不靠谱的”

  林致远苦笑道,当然,投资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创业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总会碰到自己眼拙而对方又“不靠谱”的。

  他告诉记者,他进行投资的众筹项目,就是TMT众筹(即互联网众筹)和店铺类众筹。至于产品众筹,就是在预售产品,因此也和他关注的股权类众筹不大相符。

  “互联网众筹一般都是轻资产的创业者,也可以说一群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林致远说,这群年轻人大部分都有着成为下一个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梦想,所以,在道德风险方面是比较容易掌控的。

  但是,与之相对的是店铺类众筹,则会面临着许多“不可控因素”。他告诉记者,有些创业者的自律上存在问题,这是最令投资者担心的。

  此外,由于是小额的现金收账,可能有些地方的店铺还存在需要“打点费”的情况,所以财务监管上也更加不透明。收入、支出、收益等,都是一笔笔不清楚的“糊涂账”,这是最令他们投资者头疼的。

  而最近两年兴起的影视众筹,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哪个电影会火?可能投资方自己也不知道,有很多偶然性在其中。”林致远说,他曾经投资了一个导演的电影,在开拍之前可以说是讲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承诺就算电影票房不好,也一定会偿还本金。但结果是,票房非常惨淡,“偿还本金”的承诺也就成了泡影。

  维权困境

  投后维权难形成合力

  与众筹之初的“一呼百应”相比,林致远发现,投资人进行维权反而难以形成“合力”。

  林致远介绍说,众筹的投资人大多来自全国各地,而诸多进行维权的投资人也大多是进行店铺类众筹。此类众筹的特点是,投资人众筹的金额不是很高,只有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众筹投资最少的只有一千元,如果你人在黑龙江,店铺却在广东,来回一趟的路费都不止这个数。”林致远说,因此,在维权的过程中,自然离得比较近的会比较热心,而相距较远的投资人,会选择退出或不再理会这部分投资了。

  与投资失败不同,投资人进行维权往往是由于在投资的过程中,创业者或者众筹平台出了问题,甚至出现了欺诈,导致投资人的投资就此打了“水漂”,所以才会进行维权。

  但维权道路颇为曲折艰难,能够真正达到维权目的的投资者少之又少,他们也在众筹火热的大环境下难以发声。

  近两年来,随着众筹市场的快速发展,他告诉记者,投后事件开始在今年特别是二季度集中发生。

  谁在玩?

  “白领阶层+老板”居多

  那么这些投资人,究竟是哪些人?“其实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主要的是两类,一种是有钱的老板,而另一种则是各领域的白领阶层。”林致远说。

  尽管已经进入行业多年,但他仍然坚称,自己只是属于众多普通白领阶层中的一员。

  林致远介绍说,他自己投资的项目一共有20多个,其中有几个是领投的项目,但多数还是跟投的项目。在20多个项目中,包括6~18个月的店铺众筹项目,也包括属于“长期投资”的互联网众筹项目。

  他告诉记者:“互联网众筹的项目,和普通的股权分红项目不同,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用户量之后,才能开始盈利,而此前只能不断往里面‘砸’钱。”林致远说,他作为互联网众筹项目的投资人,现在只能“熬”。

  此外,在投资众筹项目的投资人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曾经珠三角工厂的老板,有一些是工厂亏损之后,不愿意再往里面投钱的,而还有一些老板,则是干脆把工厂都卖了,不知道钱往哪些地方投。众筹项目,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花钱的“出路”。

  众筹平台

  各有各的“秘密”

  众筹平台成为众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要负责对众筹的项目负责,也要对投资人尽职尽责。林致远说,他发现平台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林致远介绍说,平台的收益一般来自两部分,一种是在众筹“前端”,收取3%~5%的佣金;而另一种,则是在众筹“后端”,拿走众筹项目的部分利润。一般平台采取的是“前端”+“后端”的盈利模式。

  但是,仍然出现过平台只收取“前端”的情况。往往这种平台主要是“跑量”,量多了“前端”收取的佣金就高。而由于后端收取利润完全不管,或者只是做到“形式上的审查”,结果是众筹项目无疾而终,给投资人造成了损失。“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往往被骂得很惨。”

  此外,另外一种平台走的是“精品”路线,众筹的项目是好项目,也同样收到了大量的资本注入。但众筹平台同样属于TMT项目,是个“烧钱”的,如果资金注入不及,或者人员流失严重,就造成了投资人和项目还在,但是平台却停运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他呼吁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将不可逾越的“红线”确定下来,才能让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

  但他担心的是,众筹业会不会像其他新兴起来的行业一样“一管就死,一松就乱”。

  行家看大势:

  热胀?还是冷缩?

  众多投资人带着大量的资本,涌入众筹项目的平台之中,呈现暴增的趋势。日前,上海一家研究机构发布全国众筹行业半年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正常运营平台370家,半年筹资79.41亿元,投资者达5442.65万人次。

  但是,在林致远的眼中,由于众筹业发展得过快、过热,现在正迎来资本的“寒冬”。“就像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行业一样。”

  他介绍说,从2015年底开始,各家众筹平台开始对众筹的项目非常审慎。通过前几年快速的发展,优质的众筹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了众筹,而之后的项目,尽管不乏会有些亮点,但大部分项目仍然只能称得上是劣质、不良项目。

  “这实际上和金融行业的投资非常相像,真正优质、有效的资产项目是有限的,当这部分优质的项目完成了融资之后,跟随而来的项目是不良的,或者是劣质的。”

  他认为,目前在众筹圈内出现诸多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还没有成熟下来。而且相关的政策、法律还没有出台,才导致行业内出现了各种乱象。“这算是在曲折中前进吧。”

  “没有经历过一个行业完整周期的投资人,是不会理解投资风险的。”他说,现在投资者要考虑的则是: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度过这个“冬天”。(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