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拿到日本私募基金Whiz和日本旅游地图出版商昭文社的2亿投资是2016年最给力的成绩单。”钱方好近创始人兼CEO李英豪兴奋地说,钱方好近的“智慧商圈”2015年从内地出发,在2016年迅速占领香港市场之后,2017年将打开日本市场。

李英豪的另一个身份是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以及正在接洽的4家商业银行在内的移动支付商户平台供应商。

“给用户多一个选择,给商户想要的解决方案。”尽管李英豪一直坚称合作没有倾斜任何一方,但从业务拓展范围来看,在钱方好近合作伙伴中,微信显然走在了前面,钱方已经成为微信支付内地和香港最大商户合作伙伴,并即将在2017年把微信支付铺设到日本市场。

正如互金观察人士江南愤青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非正面竞争》中所称,支付最终比拼的不是技术,而是应用场景。“因为有了淘宝,支付宝走到了第一,商品特性更产生支付基础。”江南愤青认为,原来微信的社交基金支付场景少,但微信开放生态圈之后,可以把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类行为都涵盖在内。

以钱方好近为例,在过去与微信支付合作的近2年时间,好近处理了将近1.5亿笔微信支付的交易,服务超过4000万消费者,一路见证微信支付从0到1的奇迹!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李英豪可以预见的是,线下商业会因为支付这个入口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让商户和消费者在移动支付2.0时代完全连接。更多的互联网创新会在线下商业出现,全面解放26万亿的线下市场。

而在当下,除了现金,占据线下市场支付的还有另一方面巨头——银联,在全面推广NFC技术的闪付“收效甚微”之后,2015年的双12银联正式发布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并宣布正式启用。

这能否打破移动支付的双寡头市场格局,引领移动支付2017年进入三国杀时代?

凶猛的微信,支付宝急了

然而在用户渐进培养成熟的移动支付市场下,市场份额却在“暗流涌动”拨动着各方神经。

如同微信没有包袱地成为移动社交的王者一样,微信支付没有包袱地成为移动支付最活跃的标杆。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称,2016年有31%的微信支付较2015年上升了16%,月度交易次数超过50次,是支付宝的5倍。

易观国际的数据印证了Mary Meeker的结论。从市场份额来看,一年时间支付宝市场份额下降超过10%,从74.92%降低到63.41%,而微信支付和手Q支付(财付通)的份额则已经翻倍,从11.43%升至23.03%。

这样的改变,让支付宝很着急。频频在支付宝钱包里植入社交基因,然而与“懂用户”的腾讯相比,“懂生意”的阿里系并没有将社交理解到位。

2016年春节的“集五福”,支付宝实现了收割用户之间的关系数据,但却招致更多没有集齐五福用户的集体吐槽。11月推出“圈子”功能,但首发的圈子“白领日记、校园日记”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最后马云、彭蕾不得不出面道歉,并整改关停了这一功能。

急刹车之后,支付宝继续在寻找正确打开社交的新姿势,上线的支付宝AR实景红包,则是新的探索。

与BAT地位不匹配的是百度钱包的江湖,作为百度金融业务的代表产品之一,截至2016年9月底,百度钱包激活账户数达到9000万,同比增长99%。但已被支付宝、微信甩了不下“几条街”,其在自生态的闭环里增长可圈可点,但在线下商户布局上甚至落后于京东钱包,后者已在“白条”消费场景生态下接入了近500家商户。

这一年,新晋移动支付江湖的还有位于互联网第三极的新美大,传闻以13亿高价收购钱袋宝之后,终于完成了“支付+场景”的完整生态,不再受制于人。

在互联网之外,移动支付已成为各方“门派”争夺的市场,如实体零售代表万达的“快钱”;电信运行商代表翼支付、移动手机钱包;小微商户的拓展代表拉卡拉等,尽管这些已经在其生态内形成了一股“小漩涡”,但尚没有形成一股移动支付“洪流”。

银联、银行更急了

就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家互联网支付巨头在支付市场博弈赛中,POS机正日渐被边缘搁置,商铺的扫码枪加速攻克着运营多年的银联线下版图。

被打得一头雾水的银联早在2015年的双12就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吹起了反击的号角,推出了“挥卡即付”的云闪付功能,ApplePay、三星Pay、华为Pay、小米Pay先后上线组成了一级矩阵,吹响了银联反扑线下市场的号角。但从即将过去的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来看,这并没能让银联得到救赎,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支持它新支付手段的POS机较少,没有了场景,有再多的商业银行卡支持也是徒劳的。

如果说江南愤青的“支付最终比拼的应用场景”的理论还是适用于互联网支付公司间的PK,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秘书长易欢欢看好二维码技术更揭示了银联2016年反击挫败的根本原因。

易欢欢在2015年12月13日环球时代举办的《新经济形势下金融创新的变革与机遇》活动现场这样对笔者说,二维码支付的模式非常简单和便捷,可以一口气铺设至全国范围,形成了一个垄断问题,对比银联云闪付,中间存在手机厂商、运营商,利益链条非常长,推广要打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这样的预判在2016年得到了验证,易观报告数据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13.48万亿元,支付宝、财付通两家支付大佬的市场份额占比87.5%。

而用户的接受程度、技术与硬件的成熟度,共同倒逼了央行、银联、银行,自上而下共同重新审视二维码支付,扫码支付也开始得到监管机构的正式认可,并有商业银行迫不及待地试水扫码付产品。

2016年7月26日,央行结算司下发文件给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对条码支付监管原则及要求发布了告知函;8月初,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味着扫码支付正式得到监管机构的“书面”认可。

早在2016年7月中旬,工行推出了扫码付产品,建行、民生、兴业银行也纷纷推出扫码付产品。2016年的双12,银联的反击升级宣布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正式启用。

李英豪认为,银行和银联的结盟,后者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后台账户仍基于银行卡账户,而这一资产、大数据可以说是决胜关键,如果基于财务进行创新,这样就有可能挑战成功。

相反支付机构可以选择通过银联、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统等再转接到银行,也可以选择直连在银行完成支付,有第三方支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线支付接近90%采取银行与第三方直联,甚至不少第三方支付自己搭建了系统。

在上述模式中,商业银行仍是资金的划转方、托管方,作为商业机构可以赚取手续费,也是既得利益者。但探究其中,在“大数据”的当下,对发卡行而言,消费者在哪里扫码、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业银行并不掌握,所以银行业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