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社会发展机遇使然,也有时代变迁多重因素共振对保险监管的期待,中国保险业迈向保险强国之路这一年,痛并快乐着;却从不曾迟疑。
“要日益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绝不能让保险机构成为众皆侧目的野蛮人,绝不允许保险公司成为内部控制人的“融资平台”,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
当一个裹挟着成长与烦恼的大保险时代扑面而来,当市场投向保险业的目光交织着赞誉与诘问之时,保险监管者发出清晰而坚定的声音。
这个大保险时代标注着这样的数据:
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从2011年的5家减少到2016年三季度末的3家,行业净资产从2011年的5566亿元增加到2016年11月底的1.76万亿元。
数据背后,是资本的追捧——200多家机构排队申请保险牌照;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养老保障不足;是从业人员的热情——2016年新增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40万;是行业的创新与变革——相互保险破冰、互联网保险异军突起。
快速前进的脚步,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
金融业的变革对行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行业的发展和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速放缓,利率持续下行,投资收益降低与负债成本上升加大了利差损的压力;保险姓保,正本清源的思路下,冲规模向重价值的转型过程并不轻松;当优质资产荒加剧,“长钱短投”问题凸显,个别险企的激进行为甚至使整个行业被妖魔化。
“要打赢一场硬仗,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保险产品和资金运用三个关键领域,下决心处置潜在风险点。”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如是说。
不言而喻,这个管理风险的行业正在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创新与变革;五年嬗变之后的保险业,在划清红线、有位之后更有为的监管思路下,正践行其现代保险新时期的使命。
大跨越与严监管的这一年
市场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截至2016年底,总保费收入3.1万亿元,一举超过日本问鼎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是大概率事件。当初预计实现这个目标的年份是2023年。
这或许得益于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与政策路径。包括保险产品费率、资金运用和市场准入退出三个条线的改革。
按照项俊波的话说,近年来中国保险业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在产品方面,人身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已完成“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步走,商业车险改革在全国铺开。
服务方面,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保费收入跃居全球第二,责任保险、健康保险迅速发展,通过商业手段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和纠纷。
市场方面,自保、相互、互联网保险公司等新形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组织形式更加丰富。
监管方面,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成,实现了保险监管规则与美国、欧洲的三足鼎立。
至此,中国保险市场已然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尽管市场生态有待进一步净化。
很显然,“有为”才能“有位”,“有位”之后方能更“有为”,如今摆在行业面前的已然不再是“名分”和角色定位的苦恼,而作为金融三大业态之一,保险用增长演绎了一个行业的后来居上;大发展、大跨越的背景下,成长的问题和烦恼如影随形,个别风险苗头不容忽视。
而归结起来,保险市场生态涵盖“公司治理、保险产品与资金运用”三个纬度,即市场主体的整肃、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厘定与风险防范。就此,保监会可谓不遗余力。
就在1月12日,保监会就起草的《保险公司章程指引》(简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监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保险公司治理有效性。《指引》强化股东权利义务,明确授权及表决机制,引入“生前遗嘱”,防范化解治理风险等。
事实上,保险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资本从未放松过对保险牌照的追逐——2016年有200余家机构排队申请牌照,在《新财富》公布的2016年前十大富豪中,就有7个涉足保险。资本热衷的同时,保险公司的实力也在增强:现有保险公司中有17家资产超过千亿、3家超过五千亿、3家超过万亿。在2016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有17家金融企业入围,保险企业占据5席。
为此提供强力后盾的是,上海保险交易所挂牌开业,大小公司的需求得到满足,资管产品得以标准化;在此之后,据保监会发改部主任何肖锋介绍,保险并购基金已经完成雏形,通过GP+LP式的专业能力组合,可以为保险保障基金增加垫层,防范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同起同落等风险。
2016年,保险更进一步践行“让生活更美好”之诺:1-10月保险业赔款支出8526亿元,同比增长23%。此外,行业着力打造以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小额保险等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以小贷险、学贷险、农险保单质押贷款等为主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以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等为主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全方位助力扶贫攻坚。
不过,世事如炬,一枝独秀快速发展过后,一些中小公司的激进经营风格令市场侧目:诸如保障功能被弱化,融资功能被放大,保险由“保”改姓“投”,投资风险偏好提升,投资风格激进,在股市快进快出,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偿付能力也不断承压。
早在2016年初,人身险和中短期存续产品从就成了监管的重点,可以看到的是,在系列开门红产品中,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正一步步加强。2016年底,监管部门再次重申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保监会先后发布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和《财产保险公司产品费率厘定指引》,监管频率之高令行业一时难以适应;而在已经出发的2017年,一波政策正在候场,保险资金运用、险企重大投资行为以及关联交易都将被纳入更加细致的监管。
同样在2016年,“偿二代”正式建成和实施,偿二代体系下的风险综合评级制度更是进行了首次运行。目前,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53%,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保险上至服务国家战略,下至民生百姓。但就其金融属性而言,无外乎资产和负债两端。囿于宏观经济的下行,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的成长与烦恼亦日渐凸显。寿险在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或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财险的商车费改步步深入;资金运用方面,系列监管政策下,举牌行为或许有所收敛,但在低利率、低回报的经济周期下,讲究资产配置道与术的险资或将有更加出彩的表现。
负债端:产品端的松与紧
诚然,无论是“十二五”期间的费率市场化,还是“十三五”伊始的“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监管导向,正本清源的寿险供给侧改革一直在路上。
高速增长的寿险业依然领跑在行业的前列:1-10月,人身险公司实现规模保费3.05万亿元,同比增长52%,规模和增速均创近5年峰值。其中,新单规模保费2.29万亿元,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90%。
不仅是速度,结构亦在优化。“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险种结构优化,改变了分红险‘一险独大’的格局,普通险、分红险和万能险三足鼎立,分别占比32%、20%、31%。”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