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楼市可谓大事不断,而最受市民关注的就是北京市保障房体系的新角色——共有产权房。本期策划就带大家一起回顾并深入了解一下共有产权房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 从自住房到共有产权房

为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端支持力度,2013年北京推出自住型商品住房。据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公布,截至目前,自住型商品住房已经累计签约6万余套,对于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4年北京自住型商品住房纳入全国6个试点城市之一,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政策。共有产权住房是对自住型商品住房政策的规范、发展和提升。按照《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办法》正式实施后,按照“新房新办法,老房老办法”的原则,已供地但尚未销售的自住型商品住房将统一按照共有产权住房进行后续销售及使用管理;已经签约销售的自住型商品住房项目继续按照原自住型商品住房相关规定管理。

据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公布,今后5年北京将实现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土地供应。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随着北京加大共有产权住房土地的供应,未来共有产权住房上市量将会增加。虽然共有产权住房不具有投资属性,但具有较低的价格,可以与刚需人群自住需求相匹配,将会带给刚需人群更多的选择。”

供应 推出38宗地块 供应约207公顷

为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未来5年新供应住房“四个70%”的要求,北京去年加大了“共有产权住房”的供地力度。2017年共完成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38宗,用地面积约207公顷,规划建筑规模约403万平方米,是往年供地可建设规模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