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头部平台助贷业务成绩亮眼,一边是监管持续加码强调风险防控,助贷行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根据拍拍贷、乐信等互金中概股公布的最新财报,各家助贷业务的贡献较为显眼,以拍拍贷为例,第四季度的助贷业务有了很大进展,其中,通过撮合机构资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14.3%上升至第四季度的20.4%。

然而,助贷业务向好之时,为防范风险监管亮出了“紧箍咒”。近日,北京市互金协会发布关于助贷机构加强业务规范和风险防控的提示强调,助贷机构若无担保资质,与持牌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时,不应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不应向借款人收取息费或者变相以服务费形式收取息费。

助贷业务成热宠

什么是助贷?目前行业内外并没有统一定义。

日前,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助贷机构加强业务规范和风险防控的提示》认为,助贷业务是指助贷机构通过自有系统或渠道筛选目标客群,在完成自有风控流程后,将较为优质的客户输送给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经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的一种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助贷并未有准确定义,但从互金中概股的财报来看,助贷业务的贡献着实比较显眼。

3月14日,拍拍贷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2018全年公司总营收达42.876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四季度的营收为12.192亿元,同比增长33.7%;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24.695亿元,较2017全年增长了128.0%。从财报数据来看,其实,拍拍贷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助贷业务的增长。

拍拍贷联席CEO章峰公开表示,拍拍贷第四季度的助贷业务有了很大进展,其中,通过撮合机构资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14.3%上升至第四季度的20.4%。

同日,乐信也亮相了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18年乐信实现总营收76亿,同比增长36%;毛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28%;净利润19.8亿,同比增长723%。乐信营收自上市以来连续五个季度呈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高于此前已调高的预期。其中,乐信2018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0.9亿,同比增长31%。

而在各单项收益占当期总营收比例方面,涨幅较大的是乐信的金融机构助贷收益,较2017年上升了20.54%。据其2018年年报,金融机构助贷部分“贷款促成和服务费”的创收为20.76亿元,而2017年时入账仅为3.79亿元。2018年乐信助贷收益占当期总营收的比例为27.33%,而该占比数据在前一财年时为6.79%。

实际上,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监管、转型重压下,助贷俨然成为了新的突破口。2019年1月,业内流出一份《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即网传的“175号文”。175号文在关于正常运营机构的工作指引中提出,要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

监管持续加码

“在监管范围内开展业务,合作持牌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严守助贷与放贷边界,不利用技术漏洞、业务便利,半异化为放贷资金提供方私下出资放贷,或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放贷。”

而银保监会也随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要求农商行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这意味着,城商行、民营银行和农商行均包括在内,异地放贷业务“一刀切”,整个助贷行业资金量与业务规模大幅度缩水是大势所趋。这一消息对很多意欲转型助贷的互金平台而言,如同宣告“此路不通”。

事实上,早在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已指出“助贷”业务应当回归本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应要求并保证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但还是有很多银行直接就拒绝了,未来可能会考虑走信托渠道,但成本也会随着增加。”这位平台总管坦言道,目前合作进展情况并不乐观,银行可能是在监管的提示下,开始逐渐压缩助贷业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