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说起,现在做生意的人多了,不好挣钱,如果是在80年代,胆子能够大一些,那个年代很容易发财,现在就有不少大老板也都是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事实真的就这样吗?

任何年代都不乏有胆大能折腾的人,即便是把个人经商视为“投机倒把”的年代,也有人还去偷偷的经商,但是并不是所有能折腾的人都能富裕起来,那些胆子大敢于尝试的农民,在80年代就有不少人去信用社贷款,那么如今他们都怎么样了?或者说他们的后人怎么样了?

我爷爷就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农民,十六岁参加过战争,但是让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当年是跟的哪方面的。一场战争差点要了他的命,人都被打散了,他也就跑回了老家。

回到农村就开始做小买卖了,卖过豆腐,当过铁匠,后来学过配钥匙,修理手电筒,杀猪卖肉,直到80年代他都没有停止过折腾。

如果说80年代之前对个体户还有制约,80年代后就完全放开了,我爷爷就更加欢实了,用他的话说“宁可赔钱吃饭,不能坐吃山空”,这句话后来也被我弟弟继承下来了。

当农村乡镇成立信用社,农民可以经商贷款的时候,我爷爷就是村子里最早贷款的一批人,他也想把生意做大,开始跨几个省倒卖牛和猪。那时候他主要是去湖南和湖北两省,把当地的牛和猪拉到我家乡山东售卖。

我现在都无法明白,在那个信息非常闭塞的年代,他是怎么了解当地信息的,又是怎么和外地人联系的?更何况我爷爷大字不识一个,他带着村里另外两个农民,出去一两个月之后,就能运回来几大卡车的牛和猪。

他倒卖两年牲畜并没有发财,反倒是欠下了信用社不少钱。他于是又贷款两万元,搞起了农村租赁业,主要是租赁农村“红白事”使用的桌椅板凳,盘子碗筷,室外帐篷,后来又投“巨资”搭建起可拆卸组装的戏台。

几年折腾下来之后,他银行欠款越来越多了,再贷款就贷不出来了,他就经营着自己的那一套物件,虽然也有收入,但是却还不上贷款。

到了90年代,还是我父亲在村里杀猪卖肉帮助我爷爷一点点地去还款,那时候我爷爷年事已高,他的那些租赁物件也都破损,已经没有太高的商业价值了。

在我爷爷7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停下来折腾,每天还要推着一辆三轮车去摆摊卖些生活用品,和孩子的玩具,一直到他去世还存有不少没卖完的商品,信用社的贷款也没有还清。

大货车出租在农村也叫“养车”,意思是没有运输生意的时候,就需要花钱“养”着这辆车。在80年代初,我村里就有人花两万多元购买了一辆卡车跑运输,后来他又购买了一辆更大的货车,据说花费十多万元,这在当年“万元户”的时代,10万元就让村民感觉就是天文数字。

当时村子里的人都不知道他哪里搞这么多钱买车,村民对他家也都是羡慕不已,但是后来才知道,他都是从农村信用社贷的款。当时跑运输的活也不少,很少见他的车在家,但是后来就不行了,那两辆大货车整天停在家门口。

当别人知道他都是贷的款时,开始咋舌,议论他每年能挣多少钱,需要还多少利息,这么多钱怎么才能还得上。果不其然,直到这家人的男主去世,据说家里还欠银行6万多元的贷款没有还上,不过现在他的孩子打工也都没少挣钱,家里生活得还很殷实的。

当年,我村里还有几位能倒腾的农民,他们从外地倒卖木材,办酒厂,开办粮食深加工等,那时候手机都没有多少钱,都要向信用社贷款,但是时至今日,还真没有一个发财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胆子大敢倒腾就能发大财,因为一个人能不能富裕,胆子大只能说具备敢闯的条件,但是还需要具备天时地利等其他因素才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