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财贷款网2月24日讯,中国收紧流动性,给银行套上信贷规模的“紧箍咒”。怎样在这个信贷数字上变魔术?乱象丛生的票据市场成为信贷规模凭空消失的“黑洞”。

道理很简单。商业银行做出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票据贴现业务,相当于向市场提供了10亿元的流动性,这时仍算是银行的信贷规模。

商业银行之后以先卖断再回购的方式,将票据转给交易对手农村信用社,从而成功将信贷规模从自身报表中消除;而对手方的农信社则借其独有的会计核算漏洞优势,将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转贴(买断)与不占规模的票据回购混在一起核算,也避开了信贷规模。

一边是商业银行在与农信社交易后,将这部分贴现票据剔除出信贷;一边是农信社接手后将其与回购放在非贷款类科目,也成功规避了纳入信贷规模。本应计入信贷报表的10亿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

在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享受着这些票据业务带来利差收益的同时,这部分流动性绕过监管部门统计的信贷规模,悄然向市场提供了资金。

神秘消失的票据贴现有多少?央行对票据的统计数据或可提供一些线索。

截至2010年末,纳入银行统计口径的商业汇票签发馀额达到5.6万亿元人民币,而贴现馀额仅1.48万亿元,两者之差高达4.12万亿元。而2009年年末上述两者之差仅不足2万亿,一年之间差额倍增。

“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之间4万亿元的差额,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机构间的回购交易规避掉了(信贷)规模”,华东一银行票据业务人士说。

自上月起,本地媒体陆续爆出河南等地农信社,利用会计漏洞,通过票据买卖帮助商业银行腾挪贷款规模。

充斥着“逃规模”、违规理财、伪造票据等词汇的票据市场乱象,终于引得监管层强硬出手。银监会一纸禁令,责令票据业务违规严重的金融机构停办相关票据业务,监管力度明显升级。

路透7月初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国银监会已下发通知,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并严禁从事或参与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

此外,还将重点检查金融机构会计科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