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因为大的事件——灾害顺延是可以理解的,是有人情味的。但我认为:长期不可能频繁出现这样的机会或是减少房贷,那样会对银行带来冲击,也会对没有贷款,贷款强度不大的人带来不公平,引发社会强烈舆论。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杠杆高收益,不可能杠杆收益不变,风险还降低的,没有那样的好事。

大家都是衡量自身能力去选择贷款买房强度和是否要贷款买房的。贷就说明能承受。无论,家庭成员减少,失业导致任何断供…到点违约就应该法拍。

假设:如果利息可以少还,那么原本不想贷款的人也想贷款了,原本少贷的人就可以多贷了,原本觉得自己不稳定的就胆子敢贷了,原本能多带买二线就不买三线了,原本商量贷款结婚就不分开了…为什么说不公平?最大的矛盾点:就因为早些年多贷款能撬动更大的房产杠杆更大。 那么对于那些不贷款或贷少的人是损失。 只有高负荷贷款者才会觉得赚,因为利益没有损失,还帮他刚好抹去危机。然而这对于银行和社会毕竟是片面的。银行虽希望你们多些贷款,但不可能政策赤裸裸的往有坏账风险的不稳定客户上倾斜。那样就会反噬,没赚多少要不回来很多。

还是那句话,不要强贷,对自己有正确评估 ,对自己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对银行坏账风险,对社会稳定都好。 不属于自己的欲望就应该在制度上减少,以免不可收拾,自己若强行选择的话必须自己全权承担。

常熟银行这个头例,我认为是个例,他有特殊的背景底色顺便打个广告而已:因为是当地银行,出了常熟市就基本不认识了。特色是:当地做生意多,全国很大的批发市场,贸易轻纺物资汇聚,商业密集贷款流转一定多。疫情影响大(我认为不仅仅是疫情,早些年常熟的生意就不太好了,产业关系) 也就是说:即便不顺延,最后也都有不少坏账,那爽快点就迂回一下,正好在疫情下顺便出出风头吧。

纯粹是讲人情做慈善不记名声当然是可以的,提倡的,但必须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做善事若记名声,那当然是有门槛的,要不然好事会变坏事。

——22年4月7

瀚墨书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