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电影《白毛女》剧照,最右为“黄世仁”

去黑猫投诉搜“强制下款”,结果多达21724条,每一条都是一个悲剧。

这些平台是怎么强制放贷的呢?雷慢找到了两个故事。

这些强制放贷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现金贷消亡后的714高炮。

714高炮在2017年央行整顿现金贷后大规模出现,因为现金贷高利率模式的受打击,一些高利率生存模式的现金贷转入地下,变为更加极端的714高炮,即期限大多7天、14天,年利率常常高达1000%以上的贷款。

这些714高炮,因为仅凭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就敢放贷,所以坏账率极高,为了覆盖坏账率,就将贷款利率定得高于坏账率,即所谓高利率生存模式。

2017年底央行等部门整顿现金贷,之后一系列政策出台,如央行限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LPR的4倍。2018年资管新规后打击一切非持牌金融行为。714高炮变为更加凶恶的55超级高炮,即贷款5天,砍头息50%。

这就是“强制放款”变种的起源了。佛山小英被强制放款3000元,实际只收到1560元,5天贷款期限,江西上饶吕女士被放款2010元,但只收到1040元,被要求5天后还款。它们是55超级高炮的变种。

“强制放款”已经不是灰色产业的领域了,而是跨了一步,踏进了金融诈骗的领域。

2020年12月,浙江衢州曾一审宣判一个案件。

该案件中个人犯罪行为,被定性为诈骗。

从现金贷到714再到55超级炮,再到变性为金融诈骗,原本就暴利得灰色产业何以铤而走险呢?

2015年,最高法用24%-36%的“两线三区”约束市场时,就出现了很多绕过利率红线的办法,比如借款会员制,须缴纳固定的会费才能贷款;佣金制,须先支付一定的佣金才能获得贷款,也被称为砍头息……名目繁多,本质都差不多。2019年的315晚会,更曝光了714高炮这样的极端产物、“手机回租”这种新的模式。

714高炮遭打击后,灰色金融业务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扁。没有了大量的潜在用户当韭菜,就无法产生规模化效应,利率覆盖坏账的模式就运转不起来。

高利贷原本服务的是民间借贷群里中的次级客群。持牌金融机构则早在民间借贷的上游,已经筛选出信用状况较好、优质的、资产质量稳定的客群。因此,高利贷只能捡信用状况模糊的客群,导致资产质量劣质,因此需要高利率覆盖风险,这是所谓风险定价需要。

2020年8月,央行将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定在LPR的4倍,当时在15.6%左右,拉低了借款人在一般借款平台的成本,使得一般714高炮更失去竞争力。

当1000%的年利率都无法覆盖风险时,那只有更极端的55超级炮能覆盖风险,当55超级炮的韭菜不够割了,没有潜在用户市场了,那就只能去骗了。

那么,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借款人,跑到诈骗平台去借款呢?

借款人金融知识的匮乏、投资者教育缺失以及诈骗者的利诱等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市场环境的“外部性”也值得注意。

2013年之后,央行已经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取消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尽管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实际上低于民间借贷利率。但由于金融机构受众人群层次高于民间借贷人群层次,直白的说,之前民间借贷的客群,一部分是金融机构排斥的那批人。剔除金融机构用户,以及它和民间借贷客群的交集以上群体,一旦新的利率红线驱逐了那些民间贷款机构,剩下那一部分金融机构不服务的人群的贷款需求,可能就陷入借贷困境了,这时,714高炮只要一诱惑,借款人就掉进陷阱了。

陈志武、林展、彭凯翔几位学者在2012年曾对清代1732一1895年间刑科题本中的近5千件命案记录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和计量分析发现,高利贷本身并不能导致贫困陷阱,相反,贫困加剧了高利贷。这其中还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是:贫困者无正常的借贷渠道时,就可能会去借高利贷。

当36%的红线年利率价格的资金都买不到了,就只能去买更贵的资金。粥都喝不到了,哪还能吃到饭。

我们常常以为,金融骗局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受害者傻,加害者坏。这些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更不能注意市场环境在逐渐完善过程中产生的排斥作用。

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过高不仅达不到保护借款人的目的,且存在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但利率保护上限过低也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借款人在市场上得不到足够的信贷,信贷供给出现紧缺,加剧资金供需紧张关系。二是民间借贷从地上转向地下,地下钱庄、影子银行可能更为活跃。为补偿法律风险的成本,民间借贷的实际利率可能进一步走高。

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金融秩序整顿与规范过程中,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应对措施排斥了一些平台和客群,这部分机构铤而走险,侵害了另一部分人权益。

如今55超级炮。步入金融诈骗的行列,是到了重典治乱的时候了。打击金融诈骗不必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