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地产圈讨论的最热闹的,就是青岛多银行执行“楼盘封顶后再发放按揭贷款”的事儿。很多人对于这一新政感到鼓舞,因为他们认为:

银行这样做可以减少烂尾率,置业安全会大大增加。

当然,还有一部分买不起房的愤青理解不了那么深,只是觉得开发商难受了我就高兴了。

理性一点,各位。

在老王看来,这以银行单方面利己的行为,带来的不都是利好,甚至有很多的副作用。

银行“自保”没堵住烂尾的口子

如果我们多看几个烂尾盘就会明白,楼盘封顶距离交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银行联合给出的这条新政,其实很不专业。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说灵山湾那个销冠开发商的网红系列,多少楼座都已经封顶了,但是现在却因为开发商暴雷而无法推进下一步?

银行和监管部门真正应该做的是积极联动,切实按照施工进度去付款。你前期施工我给你相应的资金,你封顶了再给你相应比例的资金,你外墙做完了再一部分,你绿化做完一部分,然后你交房办证了,扣下质保足额支付。

现在这个新政,银行可以掐着大把的流动资金,反而给购房者造成一种假象:

好似有了这个新政,房子就永远不会烂尾了,新政传递这种错觉,在老王看来反而影响更大。

市场上只剩“国家队”不是好事

如果这一新政全面铺开,必然会引起青岛楼市的全面洗牌。这就不是国企、央企占主流的比例了,很可能成为通杀局,民企几乎全面被清出市场。

这会是件好事吗?

我们不可否认,民营房企这些年太能作了。高杠杆,高周转,只做卖家秀,除了利润啥都不顾的开发商比例不小。但是还有一部分房企,其实对于这个市场还是有正向贡献的。

央企、国企同一个道理,大部分国企、央企资金充裕,在开发商更为规范。但是也有不少房企单纯的追求利润,毛利率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坚决不拿地,造出一大堆垃圾盘,对于地方发展不愿意有一点点担当。

或者是拿地、操盘毫无章法,只会内卷内斗,交付力惨不忍睹,让业主苦不堪言。

还有一部分央企,饼画得不小,住宅卖得也很好,要让他付出的时候,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愿意投入了。

如果市场上开发商大大减少,地方上只能求着这些“爷爷”的时候,对于区域发展并不完全都是好事。

很多老辈的人都能回忆起市场上只有“国营”造时,各类商品的品质,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百花齐放是一个水准吗?

资金成本或转嫁购房者

市场上的开发商越来越少,大佬们自然只会挑着肥肉吃,而不愿意啃骨头。在这种情况下,核心区的地应该不愁卖,但是房价不一定还是目前这个状况。

大家想啊,如果一个楼盘,有三五个竞品,他会怎么去卖?如果只有它自己在销售,又是怎样一种销售策略?

国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你银行掐着他的资金,自然他就要融资,融资的成本自然要转嫁给消费者。

还有,银行掐着贷款,开发商的优惠政策自然向高首付和全款业主倾斜,如果要平衡利润,那么贷款购房者可能就会在此消彼长间付出更多成本。

这么分析下来,你还认为这是好事儿吗?

· 本文结束 感谢阅读 ·

支持一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