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保险销售误导

保险销售人员可能会使用误导性或不准确的信息来推销其产品。一些常见的误导性做法包括:

极度夸大收益

保险销售人员可能会声称,他们的产品能提供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收益率。然而,这些收益率通常基于不切实际的假设或假设未来市场会持续表现良好。实际上,收益率可能会波动,甚至出现亏损。

忽略风险

保险销售人员可能会忽视或淡化与产品相关的风险。他们可能会声称,该产品是“无风险的”,或者“风险很低”。然而,所有投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保险产品也不例外。

虚假需求感

保险销售人员可能会制造一种紧迫感,让客户相信他们需要立即购买产品。他们可能会声称,产品即将涨价,或者优惠即将到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客户有充足的时间在做出决定之前研究其他选择。

未经许可的销售

某些保险销售人员可能未经许可就销售保险产品。这表明他们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来向客户提供建议。与未经许可的销售人员合作可能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可能不太可能提供诚实的建议或帮助客户理解产品。

销售不合适的保险

保险销售人员可能会向客户销售不符合其需求或预算的保险产品。他们可能会优先考虑销售佣金,而不是客户的最佳利益。因此,客户购买的保险可能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或者可能比他们需要的更昂贵。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在保险、医药等高度信息不对称的行业,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目前我国的保险从业人员已经超过 800 万,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市场上存在着大量销售误导的情况。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误导类型,以及教大家如何避开这些坑。内容如下:

一、6大误导类型,都有哪些?

保险是一个每年几万亿的市场,但对于业务员几乎是没有准入门槛的。这种粗放式的管理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销售误导埋下了隐患。

下面是小编经常能看到的一些误导情况,相信不少人都被刷过屏。

误导 1:无中生有,消费别人的哀伤

最近我们相继送走了著名主持人李咏和作家金庸,很多人都在感叹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告别”的年龄。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的时候,保险圈却突然热闹起来了,因为传说李咏买了 3 亿保险……

以小编的经验来看,这件事大概率是编造出来的。如果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普通客户买保险,而去公布大客户的隐私,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更何况,3 亿保额真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的,起码就会面临以下问题:

财务核保:首先你得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财力,需要这么大的保额;

健康核保:基本上会从头查到脚,保险公司会非常担心是不是带病投保;

再保审核:对于这么高的保额,保险公司肯定会把业务分包给其他几家保险公司,否则赔起来很容易亏钱,所以其他公司还会再次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