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旨在改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和质量,增强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改革包括多项措施,例如扩大覆盖范围、调整筹资机制、加强监管等。

调整筹资机制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调整筹资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将通过建立多层次筹资机制,扩大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效率,增强医疗保障基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同时探索建立个人账户制度,鼓励参保人建立个人账户,提高医疗保障的个人责任意识。

拓展覆盖范围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将拓展覆盖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改革将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新生儿等纳入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的全民性。同时,改革将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方便参保人员跨地区就医。

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监管体系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改革将建立健全高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保障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监督,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打击医疗欺诈和骗保行为,维护医疗保障基金安全。同时,改革将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分析,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合理用药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促进合理用药也是一项重要举措。改革将通过建立健全药品目录管理制度、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等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降低患者药费负担,提高医疗保障基金使用效率。

优化医疗服务

优化医疗服务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另一关键领域。改革将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等措施,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强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加强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改革将加快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保障数据共享和集成,提高医疗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改革的制度性探索,从1994年的“两江”试点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从1998年底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到现在已经整整5年。前后10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伴随着我国10年社会经济的伟大变革和发展,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全面探索和全面推进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10年,展望10 年,我们需要客观评价已经取得的成效(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全面分析尚需解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今后将如何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进,既是制度创建的过程,也是创新与探索的过程;既是不断发挥制度作用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化解难题的过程;既是解决历史包袱,也是不断拓展新的制度功能的过程。应该说,改革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困难。

一是困难人群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急需医疗保障却没有参保资金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分担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同需求的保障渠道还没有形成,个人负担过重成为改革所不可避免的社会热点话题。

三是医疗保险管理机制受诸多因素影响,尚未对不规范的医疗服务和不合理的费用增长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四是医疗保障的现行政策还难以惠及城镇其他人群,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和推进方式都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是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支付风险:虽然住院医疗费用增速趋缓,但影响总费用的住院天数和药品支出居高不下,而且诊疗费上升压力趋强;参保人员年龄结构变化特别人口老龄化将增加基金压力;过度的、无规划的补充保障将削弱基本保障分担机制的作用;医疗技术进步、需求拉动、疾病谱变化等对基金支出影响。

总之,改革进行到今天,更深层次的矛盾、困难及问题已经显现,社会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医疗保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人们的观念逐步转变,对政策、制度的敏感会推进矛盾的演变和转化;单纯靠工作力度甚至现行政策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新的思路、制度性安排、政策性支持和方式性变革,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新消息】

2014年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程研讨会于2014年12月27日在上海富豪东亚酒店成功举行,论坛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主办,来自于国家人社部的领导,上海、浙江、江苏、广东、陕西、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等16个省市医保部门的官员,复旦大学、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北京卫生经济学会、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东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医药企业和商业保险公司代表共14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