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目标是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就业、社保水平稳步提升,构建覆盖全体居民、普惠均等、促进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规划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救助保障、推进社会保险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稳岗扩岗、鼓励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保障等。

规划预期到2020年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探索实施大数据监控预警机制、深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共享、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建立健全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等。

规划提出,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整合各类公共财政资金,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资源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建设。


一、“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基础

(一)就业创业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我省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

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约为1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更加多元,全省灵活就业人员不断上升,2015年达到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62∶15∶23演化为2015年的57∶16∶27。

2.劳务输转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累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2670万人次,其中,省内输转1440万人次,向外省输转1222万人次,平均每年输转534万人次,累计创劳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能力大幅提高,年培训人员230万人次左右,劳动力自身素质和自谋职业的能力有效提升,省内就近就地输转的比例逐年提高。

3.就业援助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项目,累计帮助超过10万名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3.47万名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了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政策。全省共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6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5个、省级示范基地21个,从事就业见习3000多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城镇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

4.创业带动就业初见成效。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通过从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培训补贴、简化注册手续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和调动了全民创业热情。加强创业园建设,共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90多个。推动创业项目库和创业专家库建设,收集创业项目2463个,入库专家462人。全省累计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逾500亿元,小企业吸纳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5万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