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特点等因素,曾几何时,金融机构对于向小微企业贷款存在“惜贷”和“惧贷”的心态。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不能贷,是金融机构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疫情冲击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增多,以及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字眼并非首次出现。实施上,“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提出已经有几年了,并受到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推崇。

2018年11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回答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如何引导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问题时表示,关键是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做、能够做、也会做民营企业业务。

郭树清称,所谓“敢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加快制定配套措施,修订原有不合理制度。

所谓“能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制定专门的授信政策,下放审批权限,单列信贷额度,确保对民营企业始终保有充分的信贷空间。

所谓“愿贷”,就是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经营特点,重新审视、梳理和修订原有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事民营企业业务的员工积极性、能动性。

2020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办“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此次发布会聚焦“敢贷、愿贷、会贷、能贷”机制建设这一主题。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在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目标,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引导建立“敢贷、愿贷、会贷、能贷”的机制。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激励支持政策。

2021年4月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做优机制体制和专业能力,实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202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继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部门政策合力,引导银行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与企业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强贷款风险防范,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推广随贷随还模式,促进商业银行加快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推动金融在新发展阶段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在各方面的推动和努力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构建正在有序推进。2022年1—4月,我国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是4.39%,是人民银行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2022年4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1.8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5294亿元。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4%,支持小微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了4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