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保联贷成为普遍融资渠道

由于缺少抵押物、担保物,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曾遭遇贷款“无门”的处境。全国工商联调研报告指出,2019年民企500强中有274家企业觉得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成本依然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成本负担。

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融资难还没能真正解决,互保困局又成为影响当下民企生存与发展的一大矛盾。“联保贷款”制度的设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双向强化机制”,即其能够帮助不符合信用条件的企业渡过难关获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但同时也助长了企业过度使用该机制导致信用链条恶化。2011年以来,以温州为主的互保联保融资机制的过度使用引发了区域性信用危机,参与互保联保的中小企业出现了连锁倒闭效应,银行坏账突增,危及地区经济的稳定及金融的安全。

国内氨纶行业的佼佼者之一,浙江雅迪纤维公司,因为给诸暨其他公司做了担保,自己因受牵连而面临破产。后在政府的强力协调和银行的积极配合下,才勉强走出困境。即便如此,短短两年时间也为出险企业代偿、平移银行贷款、承担出险企业损失等付出了4亿多元。

过度透支“联保制度”只是导火索,超过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互保,才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指出,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交织错综复杂,便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互保债务,紧紧地捆住企业,最终拖垮企业。

陈老板回忆,发生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进行担保,其次就是对被担保的企业没有做到应有的风险评估,完全凭一时的冲动。据陈老板测算,企业一旦破产,损失将超过2亿元。

导致互保问题的深层原因

首先是政银企之间关系不顺。尤其是政府,应当让银行与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自己决定如何合作。一旦政府介入,就极容易形成互保现象。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互保、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互保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形成的。此外,政府、银行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普惠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去约束和治本,导致在执行过程产生无序与混乱。

其次是对互保企业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具体表现为贷前评估的深度、广度不够。金融机构过分追求信贷投放规模,信贷专员为应付绩效压力,有时只看表面的风险,忽略对企业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例如,某企业一年净利润一个亿,但是买家都不给企业结账,那这一个亿就只能存在于财务报表中,企业实际没挣到钱,假如有一天企业没有现金去向上游采购了,现金流马上就断裂。贷前评估不深入,就会认为该企业利润不错,轻率审批放款。其次,贷前评估的精准度不够。有些银行看到放款企业财报上销售收入15亿,直接就授信,但是经过实地一调查,该企业连生产设备都没进,根本没开工。这也反映出,银行信贷专员对于基本面的调查分析技能及精准度不够。同时,担保体系制度有待健全。缺乏完善的投贷联动机制及没有对联保贷款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良好的事前预警和事后处置方案,导致信贷风险出现后,银行收贷行为盲目和激进。一旦出现坏账,银行处理信贷风险的方式单一,只是保全资产而不给企业喘息的机会。

最后是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徘徊在15%以下。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过度依赖银行,截至2018年底,我国融资总量大概在200万亿,其中在银行业的金融资产中,信贷资产大约超过了137万亿,占到我国当前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67%,相应大的信贷资源集中在银行体系。新三板股票发行规模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其总体融资规模仍不够大,融到资金的企业比例也较低,其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融资特色有待进一步体现。

科技破解融资“最后一公里”

破解企业融资难作为全球性难题,其核心就是解决融资成本和风控问题。近几年,各大金融机构也在发力人脸识别、生物探针、设备指纹、关联网络等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来抓取生活场景和一些非征信体系所征集到的信息,准确把握融资者的信用风险和还款意愿,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精准管理,同时大幅度降低资源匹配和交易成本,助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专门服务民营企业的网商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对于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我们最主要的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解决融资成本和风控问题。在贷款流程上,网商银行采取“310”服务模式,贷款申请全部在线完成,“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全流程0人工介入。”我们没有线下网点,也没有客户经理,所有业务依靠IT系统和数据来完成。贷款本身是非常低频的事情,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变得频次这么高?因为我们将贷款业务与小微客户的交易场景相结合,包括零售、采购、备货、应收账款提前收款等场景。据了解,网商银行不良率保持在1%左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该负责人称,由于不良率低,边际成本很低,所以单笔贷款5000元,甚至500元都没有关系,这是服务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原因。

此外,科技金融还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微额借贷的行业在中国的覆盖面有几千万人,而他们的需求金额只有一百块或一千块。”该人士认为,这种小规模的借贷成本和风险对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来说是不可控的,科技金融能够弥补这一点。同时,科技金融还将促进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调整、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节约金融机构的内部成本等。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刘澄清表示: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在金融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片面的“贷贷贷”,也不是“又普及又优惠”,更不是“先普及后优惠”。它是在传统信贷理念、方法与监管框架下,金融无法服务那些没有获得金融服务或者服务不足群体的金融创新。服务这样的特殊企业和群体,金融“大水漫灌”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需要通过完全竞争与技术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让金融服务不再“难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