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企业亏损面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合肥只是12.7%。这背后有一根“柱子”在支撑:金融业已成为合肥支柱产业之一,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连续三年达到或超过5%。金融业这根“柱子”的发展变化,也必将对合肥这座城市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1月24日上午,中国·合肥科学家企业家讲坛第153讲开讲,合肥市金融办主任葛锐对合肥市金融业进行了解读。  积极发力“新三板”  助推企业上市,被很多地方政府纳入重点工作。争取五年后上市公司达到100家左右,这是合肥市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只有30家,而全国在沪深交易所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总数已近800家。  据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合肥市境内上市公司共30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累计首发融资额173.54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0位;再融资额330.24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  葛锐介绍,除了对拟上市公司已出台财政补助等系列扶持政策外,目前合肥市正积极争取高新区进入“新三板”试点,努力成为与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齐名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促进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在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合肥市充分运用企业债等债券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0月末,全市累计直接融资192.95亿元,占全省31%。其中债券融资184.45亿元,同比增长31.28%,占全省31.44%。  向金融机构“要血”  从目前来看,全国企业亏损面在三分之一左右,合肥是12.7%。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融支撑。  葛锐介绍,我省经济还属于投资拉动型,去年全省信贷余额占GDP比率约为91%,每实现1元的GDP大约需要0.91元的贷款。如果加上直拉融资,比重更大。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依赖于资金拉动。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比较,合肥有些金融数据还需要“增肥”。截至10月末,合肥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6000亿元,而武汉存贷款余额均突破1万亿,长沙存贷款余额都超过8000亿元。  根据计划,未来五年,合肥市存贷款余额将要分别突破15000亿元、14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  打造旗舰式小贷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银行33家,其中法人机构11家;证券法人机构2家,在肥证券经营网点57个;期货法人机构3家,在肥营业部12家;保险法人机构1家,在肥分支机构45家;资产管理公司分支机构4家;信托法人机构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3家;小额贷款公司96家;租赁机构1家;典当公司81家。

  葛锐表示,将对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整合,打造旗舰式企业,形成一批5亿元的小贷公司和5~10亿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市信用联社已经或正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即将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全覆盖。此外,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入驻14家金融类机构中,1家已运营、7家实质性开工建设、4家土地已成交。(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