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各类网络金融平台,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便利了大家,也让不少无法从银行等主流渠道获得金融支持的人群有了获得资金的办法。但与此同时,随着平台诞生而出现的金融借贷乱象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因此付出了更高额的贷款利息,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悄悄”搭售了其他金融产品,进一步推高贷款成本。

其中,贷款保证保险就被消费者频频投诉。

贷款1年多后意外发现:

每月还款6000多元 其中近2000元竟是保费

2月23日,从事个体经营的市民孙女士向我们反映,她的贷款遭遇了“强制搭售”。

据孙女士描述,因受到疫情影响,她的生意急需资金周转,2020年7月末大地保险的工作人员联系上她,表示他们贷款利息低、速度快,可以马上解决她正面临的资金困难。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孙女士很快在大地保险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办理了13万元贷款,产品名为“保e贷”,分36期还款。

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孙女士看完还款记录后发现,自己贷款的13万元,每期利息高达6037.69元,每年利息超过22%。不仅如此,在每月6000多元的还款额中,有固定的一笔1980元是以“保费”的名目收取的,占了每月总还款额的3成。

目前,孙女士已经就自己“被搭售”保险一事向大地保险进行了投诉,并暂停了还款。

哪来的保费?本质是个人贷款保证保险 有险企故意模糊概念

孙女士这笔贷款为何会出现“保费”的身影?这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贷款?

该人士透露,这类产品对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说是“双赢”的业务,银行在有还款兜底的情况下提高了贷款业务量,而保险公司则通过收取保费也赚了钱。在这场交易中,保险公司充当的角色是协助借款人提供担保的助贷机构,收取的“担保费”为高额保费,但在业务办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保险机构并不会主动、明确地告诉消费者这项贷款业务的本质,甚至刻意隐瞒保费或其他费用的存在,在推介业务时用模糊的“月息XX分”等一笔带过。

监管屡屡发文规范

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亟待进一步约束

贷款保证保险本意是为有贷款需求、但缺乏担保或抵押的个人提供的增信和风险保障,但在实践中,保证保险显然被部分不合规操作的机构给玩坏了。

事实上,近年来,保证保险业务的投诉量极具攀升。在由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投诉数据中,涉及保证保险的纠纷投诉就多达4303件,占比21.91%,是财险业务里投诉量排名第二的业务类型。

正因保证保险业务屡屡突破监管要求,近年来,各地银保监机构不断发文规范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为进一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合法权益,2021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下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要求双录范围覆盖新车车险以及融资性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即借款业务员要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在取得消费者同意后,对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和内容以同步录音录像的方式予以记录。“双签双录”的政策实施是监管机构下定决心要全面保护客户知情权、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重要举措。

学会自我保护

消费者贷款前 明晰以下几点

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不同于传统人寿、意外健康和财产保险,是为有融资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增信服务,以提高其获得借款的成功率。由于有真实的市场需求,近年来保证保险业务发展也较为迅猛。

对此,保险业内人士建议,有这类业务需求的消费者,在办理业务时一定要认真听取介绍、仔细分辨信息、细细留意合同。同时,消费者一定要向机构工作人员反复确定你的这笔借款中,是否含有保费。应仔细查看贷款合同里面是否含有保险费和服务费,同时要求贷款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告知还款账单的费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