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个客户,想贷款1500-2000万左右,客户年销售额大约1亿元人民币左右,两个股东在深圳分别有一套住宅,可以提供给银行做抵押,两套房加起来价值将近1500万左右。客户本身是蛮优质的,合作银行竟然对这种客户积极性并不高,反而是劝我找两家银行,各申请一笔1000万左右房屋抵押贷款。

往年,客户贷款金额小,被银行嫌弃,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现在,贷款金额大点的客户,也被银行嫌弃,有点奇怪。本来对于我来讲,就是一笔业务的事,现在硬被拆成了两单业务,沟通成本和操作成本都直接翻倍。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这类年销售额亿元左右,贷款金额在一两千万,乃至两三千万左右的中型客户,说大不大,还没到银行很在意的地步;说小也不算小,毕竟也成立好些年,销售额也到亿元的数量级了,但由于贷款金额需求超了1000万,不符合普惠金融的标准,成了“不是东西”的客户!

普惠金融,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是个好事,但现在政策文件一刀切在了1000万这个标准。普惠金融的考核标准,变成了贷款金额是否满足1000万这一核心指标,至于其他的非核心指标,可有可无。从上述案例来看,一个销售额近亿元的企业,在一家银行贷款2000万就不是普惠,在两家银行分别贷款1000万,就是两笔普惠业务。何其可笑!可笑的背后应该有原因,而且肯定是有些不合理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总喜欢拍脑袋,或者相信靠行政命令手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次普惠金融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国家三令五申,关于普惠金融的文件满天飞,各个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也都是节节攀升,不少银行是超额完成考核指标任务,效果不可谓不好。是不是这么持续两三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解决呢?如果真解决了,那当然是皆大欢喜。但我相信大家都清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果靠人行和银保监会的文件、会议和检查就能够解决的话,那也没资格作为世界性难题来讨论了。

真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相信仅仅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引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行。但当政者好像还蛮自信,目前为止还没有考虑要把“市场”这只手引入到解决中小企业难问题中来。也许不是没有,而是过往几年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模式把管理者搞怕了,也或者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市场化方法和道路。那就让大家且拭目以待,我们也继续前行。

供应链企业频繁出事,银行还能给供应链企业放贷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