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金融办批复,广东三家担保公司正式退出融资担保市场,这代表着广州第一批担保公司正式退出担保融资行业。与此同时,余下仍在维持的融资担保公司还在苦盼《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办法)的落地。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许多担保公司由于银行断粮难以为继,担保从业人员也各谋出路。广州市内担保公司有业务的不超过20家,而有新增担保业务的担保公司仅有5~6家。若扶持政策迟迟不出台,这些靠消化存量业务生存的担保公司或面临倒闭或转业。  在“华创事件”发生一年多以来,由于银行“断粮”导致整个行业九成担保公司无法开展新增业务而陷入“寒冬”。  记者走访广州市内的融资担保公司发现,一些仍在维持门面的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已所剩无几,办公室门庭冷落。而在记者向一些中小型担保公司咨询担保业务时,业务员都婉转地表示,他们基本已经不再做融资担保业务,劝记者直接找银行做无抵押信用贷款,或者通过其公司的过桥拆借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从业人员:八成转投小贷公司  陈平(化名)目前在广州市金融街上一小贷公司担任业务员。去年6月,他从广州市一家中型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辞去风控专员一职,毅然转投小额贷款公司的“怀抱”。  去年6月,银行已急剧收紧银担合作,一般的中小型民营担保公司由于拿不到银行授信,完全无法开展业务。“那时候就觉得担保行业没得玩了,所以决定辞职。”他对记者表示。  陈先生说,他以前供职的担保公司,大部分同事都已经辞职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服务对象都是中小企业客户,为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调研,两个行业的工作内容最为相似。  自从华鼎和创富两家担保公司出事以来,由于担保公司纷纷被断粮歇业,陈先生粗略估计,广州整个融资性担保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八成都是去了小贷公司。 与此同时,很多无法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都选择了转行。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家仍在营业中的中小民营担保公司后发现,这些公司大多门庭冷落,有部分公司坦承已经不再做融资担保业务,而另一些公司虽称还可做担保,但在详谈之下一般都会劝导记者通过别的途径融资。  业内估算:仅5~6家有新增业务  比如,记者向一家位于海珠区的担保公司咨询时,其业务员坦承,他们已经不再做融资担保,建议记者走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当记者表示担心难以从银行顺利获得贷款时,他热心地建议记者带上相关材料到其公司,他们会代记者整理材料制定银行贷款计划。  另一家担保公司业务员也坦言:“现在银行收得非常紧,有资产抵押,银行也不会放贷,而且最好不要找担保公司担保,费用很高,不划算。”  而一家位于天河区的融资担保公司,其业务员则婉转表示,若难以向银行获得贷款,可以为记者提供快捷的过桥贷款。“走银行渠道的话,审批下来可能也要一个月,贷款利率再加上保费,贷款成本可能都要12~13个点了,而我们做过桥的话,一个星期内可以拿到钱,每个月利率在5%~6%左右。”她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那些无法开展新增业务的担保公司,有的在靠存量业务维持生存,有的在通过正规渠道谋求转型。  广东合润融资担保公司总经理古国红对记者表示,估计目前广州市场上真正在做(新增)业务的融资性估计就5~6家。  而广州市融资担保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日华指出,目前广州市内20多家担保公司仍有业务,除上述5~6家外,其余没有新增业务的担保公司,还在做一些未到期的存量业务,“虽然回报率比较低,但还能维持生计”。  趋势:  一、转行做小贷或拆借  而与从业人员的流向相一致的是,小贷公司成为融资性担保公司转行的首选。用陈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有(小贷)牌的都去做小贷,没有牌的就直接做民间金融。”  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广东省担保公司的平均放大倍数仅在1.7~2倍左右,远远未达到10倍的上限,而资本回报率仅在2%左右。据陈先生估计,目前他的“老东家”还在维持,但也已经没有新增业务了,基本靠消化以前的存量业务“度日”。“(那个担保公司)没有倒闭,但基本上都是在消化旧项目,消化完之后可能都会转行。”  不过,江日华认为,由于担保公司不像开一般的公司,担保牌照作为一种金融牌,还是比较受到关注的。  二、大担保公司谋求转型  在少数有新增业务的担保公司中,广东合润融资担保公司也面临着增长乏力的困境。其总经理古国红对记者坦言,该公司第一季度的业务量有下降的迹象。“一般担保业务的量下降得比较快,有市场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转型的考虑。”  江日华称,融资性担保公司目前只能等待国家政策,尤其省内的动向。“若有倾斜扶持政策出台,银行会放宽合作,准入更多担保公司做业务,这个行业就可以活过来。”  古国红认为,如果融资性担保公司继续得不到银行的支持,未来必将有一番大浪淘沙。他说,能够继续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将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大而全的金融控股集团,做包括担保、典当、小贷在内的一条龙金融服务;二是专攻专业性市场的担保公司,比如合润正在刻意收缩传统担保业务,向专业市场担保转型。(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