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

“前10个月,各项贷款新增17.9万亿元,同比多增783亿元,资金供给合理充裕,有效满足了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认为,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关于今年前10个月银行信贷投放情况及信贷结构,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具体表示:

一是制造业贷款增量超去年全年规模。前10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2.3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82.6%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二是信用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前10个月,企业类信用贷款新增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明显高于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

三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10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四是民营企业贷款规模、覆盖面持续扩大。前10个月,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万亿元,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企业类贷款的比重53.5%,较年初上升1.8个百分点;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户数同比增长28.2%。

五是房地产合理贷款需求得到满足。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61.5%。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前10个月,贷款成本持续下降,继续让利实体经济。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32%,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年化利率3.94%,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

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

截至今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

“应该说,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金融业提质升级,而且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新闻发言人说。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还表示,在保险方面,支持保险机构规范创新推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目前,在近零碳车险、强降雨巨灾指数保险、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产量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和清洁能源保险等方面已有一些探索,对重点领域、行业的保险保障和风险补偿功能不断强化。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提高政治站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形势分析,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持之以恒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工作。”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称。

一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理性的认识,这是一件必须要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银行保险机构责无旁贷。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三是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强与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清洁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和碳减排技术的金融支持力度,用好保险这个工具,提升对防灾减灾的风险保障水平,增强企业和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

四是坚决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工作,不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对符合条件的煤电、煤炭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金融支持,促进更多资金投向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五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联动,为市场活动提供稳定预期,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同时,我们也支持地方在满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央行货币政策新定调: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最新货币政策动向新鲜出炉。

11月1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要求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分析,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思路浮出水面,总基调突出“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可控

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今年6月以来,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逐渐明朗,欧央行也吹风将放缓购债速度。

关于这一调整将会产生的影响,报告判断,本轮发达经济体放松货币政策较上一轮节奏更快、强度更大。调整开始后,美元指数上涨、美债收益率上升,可能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

而由于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相比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影响有限。报告强调,我国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

“下一步,要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同时,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外,不断深化金融双向开放,增强境内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判断流动性松紧不能单纯依靠超储率

报告称,近两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完善流动性管理和短期利率调控框架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需求,金融机构超储率进一步下降。

今年前三个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分别为1.5%、1.2%和1.4%,同时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更加平稳。

报告认为,在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下降既是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断完善的表现。从国际经验看,流动性总量高低与市场利率运行的平稳性并不直接相关。

“当前不宜单纯根据流动性总量或超储率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更不能认为超储率下降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观察市场利率才是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报告说。

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

2021年6月21日,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称“利率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点确定。

报告称,此次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后,活期存款和1年期及以内短中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基本平稳,2年期及以上的长期定期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所降低,既保障了银行自主定价空间,又能有效约束个别银行的非理性竞争行为。

着眼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畅通贷款利率传导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推动金融机构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促进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

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报告认为。

报告强调,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后续应当如何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报告认为,应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中介机构监管。健全高效联通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合格投资者队伍。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区域支持力度,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此外,还应稳步推动债券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券市场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各方责任,持续落实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各项成果,优化统一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七大重点要求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要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着眼于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报告表示。

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下一阶段将遵循什么思路?

报告给出了回答——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围绕这一思路,报告提出七大重点要求: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因为敬业,所以专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