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小麦结穗,下个月就要开镰收割了,金湖县金北镇马岗村的种粮大户杨其森、陈春年这些天心急火燎:去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1400亩粮田,已经投入了近200万元,按合同约定,他们必须在5月20日前向80多位农户支付40%的承包金,另外60%秋收前再付,可眼下还有六七十万的资金缺口。他们找政府的农口部门、找信用联社,都说没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致电本报求助。  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一家一户拴在土地上没有效益,但土地流转后,规模有了,资金从哪里来?没有钱,一切都白搭。这一难题,眼下正困扰着许多像杨其森、陈春年这样的“新农民”。  “这大半年,不瞒你说,我是七成时间忙找钱、三成时间忙种田。”50多岁的陈春年告诉记者,他和儿子及同村的杨其森都是种田能手,看好土地流转能带来规模效益。前年他流转承包了500亩田,几十万块钱凑一下就转起来。第一年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于是去年就把面积扩展了近两倍,这下子资金压力陡增。种子、农药、化肥、人工都要付现钱,100多万下去很快就没影了。  6月份麦子就要收割了,挠头的事也来了。杨其森拿出厚厚一叠与农户签订的流转合同给记者看:多的一户20亩,少的也有三五亩,每亩年度承包费800元。合同约定5月20日前付清四成,即每亩先付320元,其余的480元秋季再付,而等麦子收好卖掉,钱收回来最快也要到7月份,这中间有个时间差。  “现在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要进城和集镇,要买房子,有的人就等着这钱交安置房款呢。”杨其森说。于是,这两个月老陈父子俩和老杨兵分三路去找钱。信用社只能贷个10万元,还要找公务员担保。跟民间做资金生意的人借钱,利息要一分五,只能咬牙先借点,“不能多借、时间也不能长,不然赚的那点钱都要付利息了”。老陈不解地问,“现在办个芝麻大的企业,还有那些弄不清真假做生意的外地人,向银行一借都是上百万,而我们响应政策搞土地流转,借点钱怎么就这么难呢?”有个信贷员跟他半开玩笑说,你不要说1000亩,即使是1万亩、田里长金子,也贷不到款。因为农田属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性质不一样,银行抵押贷款不认这个账。  记者把种粮大户碰到的问题,反馈给省财政厅农业处和省农村信用联社。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为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省财政已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目前的资金规模还不大,每亩地资金量在100元左右。对于农地流转中种田大户资金缺口问题,省财政最近与农委及相关银行采取组建共同基金的模式,支持解决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共同基金由省财政出资4000万元,占比5%,参与基金的合作社缴纳10%-15%的互助保证金,相关银行授信8亿元,支持先在20个试点县(市、区)建立农民合作社。每家合作社贷款规模不超过200万元,贷款年利率在7%-9%之间。这项工作开展以后,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能为运作良好的农民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