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难觅大老板,所有制约束待突破

  创业5年来,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张峰的最大难题。

  盘点这几年资金的来源,张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有银行贷款也有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一般都是高息,可是有什么办法?找银行贷款,一是很难批准,要找关系请客甚至送礼,费老鼻子劲了,二是审批时间长,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等贷款下来了黄花菜都凉了。”

  利润本就微薄,工人工资却不断上涨,一边又要支付着高息,硬撑着张峰只能苦水往肚子里咽:“不过听说现在国家信贷要向中小企业倾斜,过一段我再申请试试。”

  据全国工商联2012年发布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像张峰这样被大型国有银行拒之门外的中小企业占据总数的90%以上,“全国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在过去3年中有62.3%的融资来自民间借贷。”

  国有银行这种“嫌贫爱富”的现象被舆论口诛笔伐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重视。经过多年的酝酿,一场以扩大供给为突破口破除垄断的金融改革开始爆发:继“探索设立民营银行”之后,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指出,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市场对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指导意见并不陌生,早在2010年颁布的新36条就曾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的建议,2011年温州率先发起的金融改革则做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的规定。

  但几年时间过去了,市场上依然是风平浪静,民间银行唯一仅存的硕果仍是18年前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

  制度障碍仍是约束民资进入的主要因素,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陈善昂表示,虽然温州金融改革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改制为村镇银行,但很少有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动力。

  因为按照规定,民间资本要设立村镇银行,必须要由作为最大股东的银行或者国有银行来牵头,否则根本无法成立。“成立了村镇银行,却被城商行掌控,再说股份制银行对这种村镇银行兴趣不大。能找到双方皆有合作意向的很难。”陈善昂说。

  这些制度障碍必须删除,相关的细节必须跟进。陈善昂指出,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和两家公司有借贷关系以及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必须有1000万注册金等,这些限制是否能够做些修改,更宽松一些。

  除了细则的跟进,有专业人士认为,更为关键的还是决策层有关金融体制监管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了金融业的安全,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准入制度,这种以所有制性质和名额限制为主要特征的监管体系与世界通行模式格格不入。

  全世界银行[微博]通行的是以风险为主的监管模式,重在评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陈善昂表示,只有我国金融业的管理理念是所有制形式,国外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们的准入门槛一般是根据从业人员和资本金等方面来判定,凡是达到门槛要求的都给予准入的许可,而不是限制名额。

  既然民间金融阳光化已成大势所趋,那么,政府就要转变监管理念、大刀阔斧地出台相配套的改革。只有明确规则,并推出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民间金融阳光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而不是像空中楼阁似地飘在空中。(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