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源正在向制造业回流,昔日“高风险区”已不同以往。
从上市银行半年报中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多家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速提升,不良率得到明显压降。
这一现象释放出积极信号——制造业投资正在回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这个一度被银行视为“不良重灾区”的行业,为何重新受到青睐?
政策号召是主要原因。在监管层挥舞的大旗之下,银行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突出位置,严格落实房地产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因此得以腾挪出更多信贷资源向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倾斜。
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以后,银行对公贷款的投放力度有所加强,制造业贷款也水涨船高。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制造业贷款增加1.7万亿元,占2020年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的75%。
据统计,16家主要银行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总额合计97514.96亿元,较年初增加5436.05亿元,增速8.09%。除个别银行制造业贷款有所下滑,其余14家银行均实现正增长。
强者恒强的国有四大行制造业贷款规模都在万亿级以上,工商银行规模最大,制造业贷款余额16875.76亿元,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增速较快,保持双位数增长,中国银行占比最高。
股份行中,新晋“对公之王”浦发银行拿下“头把交椅”,制造业贷款规模达4281.05亿元,超过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位列第二,中信银行位列第三,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保持不变,但在新增对公贷款中,制造业贷款投放最多,占新增贷款的22.73%。
渤海银行、浙商银行增速在两位数以上,渤海银行规模虽小增速却快,增速高达23.49%,浙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规模赶超平安银行,占比在主要银行当中最高,提升至12.45%。
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生成率通常较高,一般是整体不良率的2-3倍,这也是前些年制造业贷款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是不良贷款分布最多的三个行业。不良贷款较为集中地出现在个别行业,表明行业的景气度和企业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也意味着银行可能进一步收紧相关行业信贷政策,而现实中银行抽贷往往是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会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和压力不确定性大为上升。
国有大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都在5%上下,总体来看相差不大。其中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最高,具体为5.11%,工商银行最低,为4.08%。
股份行中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呈现出明显分化,从2%-5%不等。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较高,分别为5.54%、4.47%。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不良率较低,分别为2.58%、2.36%。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压降效果显著。上半年降幅最明显的是浙商银行,截至6月末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是4.47%,较上年末下降1.5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也压降了1.01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风控水平的提升,致使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得到压降。例如光大银行实行制造业重点客户白名单制度,农业银行也在加快制造业重点客户库的建设。
多家银行也在半年报中提及对制造业的支持举措,包括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围绕制造业的专业化服务建设,制造业上下游衍生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制造业更需要“长钱”,银行正在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例如工商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1.6%,比上年同期高出16.9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6168.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64%。浦发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27 亿元,邮储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7.80%。
在制造业升级的主线下,优质的制造业客户依旧是银行的首选,先进、高端和智能是时下关键词。例如工行制造业贷款主要投向5G产业链、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医药制造等重点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同时银行也将积极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改造升级,但传统制造业的比重下降是大势所趋。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几轮洗牌和优胜劣汰,优质的制造业企业已经浮出水面,现在的制造业已经不同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