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问题作为困扰中国“三农”发展的顽疾之一,如何破解“三农”融资瓶颈,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8月25日上午,以“破题农村金融,首创吉林模式”为主题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专题座谈会在吉林省松苑宾馆举行。 座谈会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吉林省金融办主办,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国务院参事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邮政储蓄银行等单位及部门的金融机构高管、高校学者、媒体专家组成调研组,对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展开了深入调研及座谈。 座谈会上,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俊清,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房俐,副省长隋忠诚等省领导,与调研组专家及吉林省相关单位负责人探讨和交流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分享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最新实践和成果。调研组专家一致认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这一融资模式,创新性强、具有可复制性,将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吉林省经过大胆思路创新和多方研究论证,于去年8月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全新融资模式。这一贷款模式,不但激活了农民“沉睡的资本”——土地资产,更由于模式新、手续简便、利率优惠、风险可控,被称为破题农村金融的“吉林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

据悉,吉林省自2012年8月启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以来,截至今年8月20日,已在省内发放了7464笔贷款,总金额达2.96亿元。贷款投放量与放款户数均呈上升趋势,且没有一例逾期还款情况发生。目前,吉林全省已有70%的县(市、区)注册成立了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试点工作从梨树县迅速扩展到东丰县、敦化市、龙井市等22个县市。与此同时,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主体也由农户逐渐扩展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龙头企业,有效推动解决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粮食增产和农业转型的关键问题。(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