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外资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已从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此外,一些银行的净息差在去年也有所降低。  放宽准入

  消息显示,国务院已批准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即将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内设立全资子公司。据悉,外资银行既能在区内直接成立子公司,也可与内地国有或私人银行成立合资银行,而外国合作伙伴也可以持有合资银行多数股权。

  相比以往的监管要求,若消息属实,这将大大简化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分行或子公司的相关程序。业内普遍认为,新举措的实施与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无关系。

  当然,无论背景缘何,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毕竟一直以来外资银行在转为“子行”之前,由于多为代表处或分行的级别,很多业务受到限制,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拓展经营范围、加强影响力,但面对准入门槛的束缚,依旧无法大展拳脚,难以全面对垒中资银行。以存款业务为例,虽然法人银行和外资银行分行都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职能,但法人银行方面没有任何限制,而外资银行分行则只可吸收1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存款。

  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取得法人资格的仅为少数。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97家代表处。

  可以说,前述举措是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的又一实质性迈进。

  无独有偶,根据此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峰会传递出的讯息,外资银行将有可能获准参与国债期货的交易。

  事实上,在过去的很多年,放松监管限制始终是外资银行高管未实现的愿望,他们希望在债券承销、衍生产品以及财富管理等领域可以享受“平等”待遇。

  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在这些领域,外资银行通常于母国已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受限于准入,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迟迟没有起色。

  在华业务收缩

  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的资产为23804亿元,但从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来看,数据依旧不容乐观,2012年年底1.87%的比例甚至逊色于2006年的2.11%。

  与此同时,面对高投入、低产出,一些外资银行无奈选择了收缩业务条线近日,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零售业务支行上海华贸支行,转而寻求通过参股的方式分享零售业务增长的收益,同样,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已从去年年末开始,陆续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分行调整零售业务。

  对此,一位外资银行高管直言,收缩业务的主要是包括经营成本和人员成本过高带来的压力。“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毕竟对每一个网点的建设都已有了先期投入。”

  遗憾的是,面对并不乐观的利润增长,外资银行只得“忍痛割爱”。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外资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已从2011年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此外,一些银行的净息差在去年也有所降低。

  此外,虽然是在华经营,但外资银行业或多或少会受到母国经济的影响,这也是导致其收缩业务的原因之一。“有些银行收缩内地业务其实与本行的所在国有关,比如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多外资银行的本土经营已经面临困境,他们可能不止是在中国收缩业务,而是国际业务的全面收缩。”前述银行高管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外资银行有着强大的“心脏”,他们总是可以“处乱不惊”,一方面是收缩业务,一方面是借此调整在华经营策略,谋求更好的发展契机。

  “本土化”策略调整

  以东亚银行为例,在调整零售业务的同时,他们寻找到新的发力点前海。据悉,东亚中国深圳前海支行已于日前获得银监会深圳监管局批准,并于7月19日开业并正式投入服务。而该支行则是内地外资银行中第一家全新筹建开设的前海支行。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开始入乡随俗地响应起国家“号召”,例如在监管层引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向中西部、县域及“三农”等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转移方面,外资银行已有所作为,挖掘新的业务机会。以中部地区的郑州为例,截至2012年年末,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在豫资产总额42.63亿元,贷款余额32.57亿元。

  此外,在一些业务领域,外资银行也进行着“本土化”调整,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以往外资银行在开展对公授信之前,会要求企业出具专业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而对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得到类似的报告并非易事。

  针对这一情况,外资银行也做出了“妥协”。前述银行高管表示:“对于评级报告,我们已经没有严格的要求,主要还是依据评审,我们的员工会对企业做出全面的分析,例如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股东方的情况等,形成一份自己的评估报告。”(新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