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在上海的某股份制银行上海一网点近期出现的私募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已引起了包括监管方在内的多方关注,但对成都的理财产品销售尚未形成太大冲击。记者昨日走访市内商业银行网点发现,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业务运作规范,没有发现类似的违规销售行为,银行网点销售理财产品也未受到上海理财风波的影响,各种产品在正常销售。  理财产品销售受影响不大  记者昨天走访市内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在红星路、总府路和天顺路等区域,记者随机走访了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交通银行(601328)、中国建行、民生银行(600016)等10多家银行的支行网点,并没有发现类似上海发生的违规销售行为。从收集情况看,目前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依旧畅销,各银行网点接待的理财产品咨询服务仍然较多,没有受上海事件影响的迹象。  “银行代理理财产品是十分谨慎的。”某银行高新支行客户经理透露,银行代理销售金融产品,都必须先上报总行同意,“”巨亏门“事件中的产品并非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上没有银行的印章。从契约原则上看,这件事跟银行没有关系,应该是个人行为。”  销售正规产品应该强调风险  为了了解理财市场真实情况,记者以理财产品咨询的名义寻求帮助,位于高新区的某银行网点理财经理接待了我们。该经理拿出该行在销理财产品的介绍资料,上面列满了各种期限的理财产品,但这些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都在5%以内。记者发现,尽管这些理财产品都是银行正常销售的正规理财产品,但该经理在接待过程中丝毫没有进行任何的客户风险测试,对产品的介绍也有意强调产品的收益率,而淡化描述与收益率匹配的隐藏风险。当记者表示还希望得到更高收益率的产品时,该经理表示,更高收益率的产品主要是一些信托类产品,但目前没有在售,从前期发售的情况看,收益率基本都在10%以上,但这需要更高的资金门槛。  专业人士表示,客户经理在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不应该过分强调收益,应多阐述风险,从投资者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讲解产品风险和获益。(成都日报)